我的孩子聰明嗎?
我的孩子聰明嗎?
智力如何評估?
評估孩子的智力,通常都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編造標準化智力測量工具,來鑑別兒童的聰明程度者。個別智力測驗以「比西智力量表」和「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為最著名。根據「比西智力量表」的測驗結果,可依受試者的反應評定出「心理年齡」(簡寫為M.A.或心齡)。係指任何年齡的兒童,在智力發展程度上與平均兒童相比較的結果。
然而,智齡不能代表一個兒童智力的高低,要決定智力的高低,須與「實足年齡」簡寫C.A.作比較,再乘以一百所得的數目便稱為「智力商數」或稱「智商」,簡寫為I.Q.其公式如下:
智力商數(I.Q.)=心理年齡(M.A.)/實足年齡(C.A.)×100
根據「比西智力量表」的評量結果,可將智力商數予以分類,可區分成「非常優秀」至「智能不足」等類別,一般來說,IQ在130分以上者為優秀,在70分以下則為智能不足,居於70~129之間則為正常表現。但是,智商的分類,僅能用來解釋某一受試者測驗成績的基準點,藉以說明此一受試兒童在此項測驗成績的高低表現。
資優兒的特徵與教養壓力
當孩子比同年齡孩子要來得優秀時,父母都會覺得臉上有光。尤其,資優的孩子比較好奇、堅持、敏感、有自信,也容易成為領導者。在認知學習上,理解力與學習力也都有突顯的表現,的確讓父母與老師都覺得有成就感。
很多人都很欣羨別人孩子的資優表現,事實上,家有資優兒,其實是件很辛苦的事,資優班的老師們也常常表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苦也」,這是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資優兒的需求似乎是無止境的,父母與老師常窮於應付,再加上一般教育環境不能滿足特殊孩子的學習需求,也成為父母永遠的壓力與抱怨。
一般而言,父母對於資優的孩子很容易出現下列的誤解,因此也加深了教養上的困難,常見的錯誤教養觀有:
1. 誤以為資優兒就是「天才」:這種標記同時也帶給孩子無限的壓力。
2. 誤以為資優兒就是「全才」:因此讓他學各式各樣的東西,增加他的負擔,剝奪了他快樂的童年。
3. 期待資優兒是「完人」:以為他的智能既然很高,舉止也就要完美,不能有任何缺失。
多元智能是什麼?
霍華德‧迦納博士(Howard Gardner)在1983 年提出顛覆傳統的「多元智能」觀(MI),逐漸取代了IQ。迦納博士強調,每一項智能是獨立的,各項智能的成長時間、程度因人而異。藉由許多教育人員的印證,這些智能是相互影響的,當個人在某項智能有所斬獲時,會增進整體的智能程度。所以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索學習,體驗自己的智能,發掘自己的聰明才智。
MI包含了8種智能,說明如下:
1. 語文智能:語文智能強的孩子喜歡閱讀、寫作、說話或朗讀童謠。他們常常書不離手並擅長記誦;在學習語文、歷史上比學數學、理化容易。
2. 邏輯數學智能:喜歡下棋或玩思考性的玩具(如魔術方塊),對數字比較在行,也喜歡用電腦。長大後想當科學家、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或會計師。
3. 空間智能:空間智能強的孩子擅長閱讀地圖、很有方向感,也很會找路;喜歡玩拼圖、樂高、走迷宮等遊戲;他們也喜歡畫畫,對色彩、線條等視覺元素很敏銳,對美的事物也特別有感受。
4. 音樂智能:通常有很好的歌喉,一首歌只要聽過幾次,就可以很準確的唱出來。對節奏很敏感,常一面工作,一面聽或哼唱音樂,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樂器。
5. 肢體運作智能:喜歡跑跳、觸摸環境中的物品;或在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運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也擅長模仿他人。平常最喜歡美勞、手工等課程。
6. 人際智能:人際智能強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最清楚別人的事;他經常是領導者,喜歡參加社團活動或參與團體性遊戲;也很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應對進退、趨吉避凶。
7. 內省智能:通常能夠維持寫日記或睡前反省的習慣,並試圖由各種管道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經常靜思以規畫目標,有時也喜歡獨處。他們的意志強,個性獨立,在言行、態度上也顯得有自信。
8. 自然觀察智能:對自然界及生長於其中的動、植物或礦物有高度的關懷與興趣,喜歡園藝、飼養動物、採集礦石等活動;也喜歡收集自然景物,並有系統地分類、記錄;常常很容易就分辨出景物的異同及突變現象。
評估孩子的智力,通常都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編造標準化智力測量工具,來鑑別兒童的聰明程度者。個別智力測驗以「比西智力量表」和「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為最著名。根據「比西智力量表」的測驗結果,可依受試者的反應評定出「心理年齡」(簡寫為M.A.或心齡)。係指任何年齡的兒童,在智力發展程度上與平均兒童相比較的結果。
然而,智齡不能代表一個兒童智力的高低,要決定智力的高低,須與「實足年齡」簡寫C.A.作比較,再乘以一百所得的數目便稱為「智力商數」或稱「智商」,簡寫為I.Q.其公式如下:
智力商數(I.Q.)=心理年齡(M.A.)/實足年齡(C.A.)×100
根據「比西智力量表」的評量結果,可將智力商數予以分類,可區分成「非常優秀」至「智能不足」等類別,一般來說,IQ在130分以上者為優秀,在70分以下則為智能不足,居於70~129之間則為正常表現。但是,智商的分類,僅能用來解釋某一受試者測驗成績的基準點,藉以說明此一受試兒童在此項測驗成績的高低表現。
資優兒的特徵與教養壓力
當孩子比同年齡孩子要來得優秀時,父母都會覺得臉上有光。尤其,資優的孩子比較好奇、堅持、敏感、有自信,也容易成為領導者。在認知學習上,理解力與學習力也都有突顯的表現,的確讓父母與老師都覺得有成就感。
很多人都很欣羨別人孩子的資優表現,事實上,家有資優兒,其實是件很辛苦的事,資優班的老師們也常常表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苦也」,這是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資優兒的需求似乎是無止境的,父母與老師常窮於應付,再加上一般教育環境不能滿足特殊孩子的學習需求,也成為父母永遠的壓力與抱怨。
一般而言,父母對於資優的孩子很容易出現下列的誤解,因此也加深了教養上的困難,常見的錯誤教養觀有:
1. 誤以為資優兒就是「天才」:這種標記同時也帶給孩子無限的壓力。
2. 誤以為資優兒就是「全才」:因此讓他學各式各樣的東西,增加他的負擔,剝奪了他快樂的童年。
3. 期待資優兒是「完人」:以為他的智能既然很高,舉止也就要完美,不能有任何缺失。
多元智能是什麼?
霍華德‧迦納博士(Howard Gardner)在1983 年提出顛覆傳統的「多元智能」觀(MI),逐漸取代了IQ。迦納博士強調,每一項智能是獨立的,各項智能的成長時間、程度因人而異。藉由許多教育人員的印證,這些智能是相互影響的,當個人在某項智能有所斬獲時,會增進整體的智能程度。所以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索學習,體驗自己的智能,發掘自己的聰明才智。
MI包含了8種智能,說明如下:
1. 語文智能:語文智能強的孩子喜歡閱讀、寫作、說話或朗讀童謠。他們常常書不離手並擅長記誦;在學習語文、歷史上比學數學、理化容易。
2. 邏輯數學智能:喜歡下棋或玩思考性的玩具(如魔術方塊),對數字比較在行,也喜歡用電腦。長大後想當科學家、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或會計師。
3. 空間智能:空間智能強的孩子擅長閱讀地圖、很有方向感,也很會找路;喜歡玩拼圖、樂高、走迷宮等遊戲;他們也喜歡畫畫,對色彩、線條等視覺元素很敏銳,對美的事物也特別有感受。
4. 音樂智能:通常有很好的歌喉,一首歌只要聽過幾次,就可以很準確的唱出來。對節奏很敏感,常一面工作,一面聽或哼唱音樂,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樂器。
5. 肢體運作智能:喜歡跑跳、觸摸環境中的物品;或在戶外活動、與人談話時,運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也擅長模仿他人。平常最喜歡美勞、手工等課程。
6. 人際智能:人際智能強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最清楚別人的事;他經常是領導者,喜歡參加社團活動或參與團體性遊戲;也很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應對進退、趨吉避凶。
7. 內省智能:通常能夠維持寫日記或睡前反省的習慣,並試圖由各種管道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經常靜思以規畫目標,有時也喜歡獨處。他們的意志強,個性獨立,在言行、態度上也顯得有自信。
8. 自然觀察智能:對自然界及生長於其中的動、植物或礦物有高度的關懷與興趣,喜歡園藝、飼養動物、採集礦石等活動;也喜歡收集自然景物,並有系統地分類、記錄;常常很容易就分辨出景物的異同及突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