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動手玩,開啟科學智能!

關心教育新知的爸媽可能已經注意到,科技是現在教育的新趨勢,孩子在學校裡也逐漸接觸到科學實驗方面的活動。爸媽在生活中如何啟發孩子的科學智能,才能讓孩子的探究興趣持續不斷呢?



科學的範疇其實很廣,在學校裡,多半會從養小魚、竹節蟲、毛毛蟲,或是種植小植物等的動植物觀察著手。讓孩子可以親自去接觸、去照顧,觀察成長的過程或是紀錄所看到的變化、發現的問題。

另外有一些是跟光、影、空氣、水的浮沉等科學現象有關的。孩子們很喜歡做實驗,比如說,他們會嘗試在汽水裡面加小顆的葡萄乾或其他物品,觀察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哪些會溶解散開……,孩子往往會熱切地討論。

積木遊戲中也能融入科學實驗

事實上,不只是在特定的科學活動裡才展現實驗精神,在日常的課程或生活裡,甚至角落遊戲中,隨時都可能會出現。比如說,孩子用積木搭建彈珠軌道,會討論如何設計軌道的走向、位置的高低,才能讓彈珠跑得順暢,這就牽涉到「運動力學」;孩子在搭建一座高塔、一座橋樑時,也要再三嘗試及思考如何「保持平衡」。

看到電視上流行的戰鬥陀螺,有些孩子甚至自我挑戰,用組合積木做出獨一無二的陀螺,組了之後他們就會去測試,比一比誰的陀螺轉得比較久,哪一種結構造型更穩、更會轉動;為了知道誰的比較久,又想出計時的方法,有人聯想到家中媽媽煮飯時用的計時器,有人想到用手機計時,因為手機有秒數,更精確,於是他們就一一進行測試。這也代表著孩子科學智能的提升。

從孩子有興趣的點切入,加深加廣

單獨以陀螺實驗來看,就可以延伸很多的學習。比如說,孩子們發現最簡單的八角形,反而是最平穩、最好轉的;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倒下;形狀四邊一樣,比較平衡,也才會轉得久……,雖然孩子們一開始無法具體說出「重心」、「對稱」或「平衡」這些字眼,但是他們會慢慢抓出原則,整理出概念,大人可以適時地補充解釋,但不須心急地告訴孩子正確名詞或原理。

孩子們彼此分享之後,就會想挑戰更難的。比如說,想做更大的陀螺,但是大陀螺如果只有一層的話,面積很大,轉的時候很容易打到地板,所以反而下面需要稍微高一點,轉的時候才有空間。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孩子是有能力發現許多細微有趣的地方。

 

小叮嚀:引導孩子假設和推論

操作過程中,大人可以引導孩子做預測跟假設,猜猜看哪一個可以轉得比較久,然後再來實驗,看看結果是什麼、討論原因。如此,孩子將學會到科學探究的態度,用心思考,尋求答案。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