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貧血、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

►研究發現,過動症與過敏、貧血或血清素偏低有關,而這些因子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


過敏、貧血、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
過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已達5〜7%,致病原因多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遺傳及腦傷等,主要有「過動」、「衝動」與「不專心」三大核心症狀。中研院近期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動症與過敏、貧血或血清素偏低有關,而這些因子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

新發現:過動症4個臨床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是從大台北地區31所小學,招募216名過動症病童與216名性別、年齡、身高及體重等條件相似的非病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內容包括過敏現象、飲食型態、血液測量值的差異,並估算危險因子的數目與疾病風險的關係。
研究團隊找出在臨床上的4個風險因子為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细胞與免疫球蛋白較高,後兩者與過敏發炎有關。研究發現,同時患2種以上過敏症狀(鼻炎、濕疹、氣喘等)的學童,得到過動症的風險為沒有過敏學童的2〜3倍;如果上述4個風險因子數值皆異常,罹患過動症的機率則為6〜7倍。

吃對食物,有助改善過動病症
檢視過動兒與非過動兒的飲食型態發現,過動症組的營養性食物攝取頻率顯著低於對照組,營養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蛋白質類食物;而較不營養食物的攝取頻率卻顯著較高,尤其是高糖及高油類食物。研究推測,若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修復營養生化狀態,應有助於過動症病況改善。

以血清素為例,其合成過程需要幾種維生素B、鐵為輔酶,若這些營養素攝取不夠,可能使體內血清素濃度偏低。研究者建議過動兒的父母應瞭解孩子是否有過敏及貧血問題,尋求醫學處置,同時讓孩子多食用抗發炎且營養素豐富的飲食,如:蔬菜、水果、全穀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避免燒烤、油炸、甜食等,也有助於過敏甚或過動症的控制。

( 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本刊編輯部彙整) 

兒童生活夜型化,日本專家倡導「睡眠教育」
根據日本小兒保健協會的調查,晚上10點以後就寢的兒童,1歲半、2歲和3歲兒合計就超過半數。而厚生勞動省對21世紀出生兒的縱斷調查,居住大都市的2歲半幼兒比居住郊區鄉間的幼兒,就寢和起床時間都有偏晚傾向。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龜井雄一醫師指出,睡眠不足會造成成長緩慢、食欲不振、注意力和集中力低下、常打瞌睡和容易疲勞,甚至會變得浮躁不安,產生過動和暴力傾向。適切的睡眠習慣和健康知識,應納入學校教育,並由社會全面推動。

 


熊本大學名譽教授三池輝久醫師創設「日本眠育推進協議會」,倡導「晚上充分取得睡眠,養成按時就寢和起床的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他指出,現代深夜活動人口增加,生理時鐘會產生歧異。人類的生理時鐘大約1歲半〜2歲確立;嬰兒出生後3〜4個月左右能區別晝夜,自此就得開始培養早睡早起的規律習慣。此外,母親懷孕期間的生活習慣,可能影響胎兒生理時鐘的形成,這個學說正在研究驗證中。醫師提醒,嬰幼兒的起床和就寢時間不固定,或是夜間沒有充分睡眠,容易令腦部機能受損,對將來的人際關係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 資料來源/厚生勞動省健康資訊網站、日本眠育推進協議會網站 林宜和輯譯) 

益生菌從食物中適量攝取較佳
益生菌是一般人認為整腸健胃的保健品,但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的實驗指出:益生菌如果吃太多,會囤積在小腸,造成大腦昏昏沉沉,也會造成腸胃突然脹氣。這是因為小腸中的益生菌跟吃下去的食物糖分作用而迅速發酵,產生高濃度的D乳酸。未經醫師指示,不宜隨便買益生菌直接吃,因為它也算是一種藥物。研究者建議,如果需要食用,可從優酪乳、泡菜、酸菜、黑巧克力等食物中取得,食物裡的益生菌含量是在安全範圍,不過,最好也不要長期食用。

( 資料來源/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輯譯/江秀雪)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