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貢獻獎-曾淑賢】 行遠自邇 馳騁千里

第33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曾淑賢獲贈特別貢獻獎,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長期服務於公務體系的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從基層做起,在公務體系上勇於承擔,以堅毅的性格,行於所當行,竭盡所能,以極大化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為職志。曾館長一路走來,對兒童閱讀的支持和推廣始終如一,建樹極多。


文/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張杏如

認識她的人都稱呼她是曾館長,好像她一直都是館長,不是臺北市圖的館長,就是貴為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但因為我長她十來歲,又一起攜手成立臺灣閱讀協會,一起推動嬰幼兒閱讀運動「閱讀起步走」,見面不是一起開會,就是一起討論事情,我總是淑賢長、淑賢短的叫她,就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我認識的她,是一個勇於任事,而且做起事來就全力以赴的人。大學讀了圖書館系、畢業後拿了碩士,曾到美國北卡的圖書館暨資訊科學研究所進修,後又回到臺大取得圖書資訊學博士學位,在工作與進修間,不斷累積自己服務社會的能量。她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出國考查或參加國際研討會,除了在幾所大學任教,育才無數之外,一直都在公務系統服務的她,又多年獨當一面做事,見多識廣、深思遠慮,是令我非常佩服的人。最近三屆信誼基金會得她首肯,擔任董事,我和同事得以近距離向她學習,給我們很多有關圖書館和推廣閱讀的新觀點和新視野。

遲到的感謝 一樣的心意
有同事問我,為什麼到今年才想到把貢獻獎頒給曾館長?是啊,是一個遲到的感謝嗎?在信誼幼兒文學獎設立特別貢獻獎,曾頒給過作家、編輯、教育學者和推廣人,除了好書大家讀和當時臺中縣的閱讀起跑線之外,都是臺灣的幼兒文學界、圖畫書界的先行者。藉這個獎項,我們代表一代代的幼兒,向他們致上敬意和感謝,也希望樹立後學學習的典範。淑賢不是我的前輩,但在兒童閱讀推廣上的建樹,不勝枚舉,可能是因為太親近了,竟然就疏漏了。雖然遲到,但心意是一樣的,我們要誠摯地致上最高的敬意和最深的感謝。

兒童閱讀 創意開步走
曾館長目前雖然貴為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但早在她的博士論文《兒童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系統功能及介面設計之研究》,就可以看到她對兒童圖書館超前部署的思維,和致力鼓勵兒童使用圖書館的用心。任職臺北市立圖書館時,就曾為了打破圖書館是借書和K書中心的刻板印象,在母親節舉辦了母親卡的設計比賽。在沒有電腦的時代,自己畫海報、自己到學校張貼,請老師宣傳。迴響出乎意外的熱烈,當天圖書館甚至不得不閉館,收件評審。可能也因為這個事件,不久即調任以兒童為特色的民生分館擔任主任。因為館的特色和個人的興趣,因此早在1985─87年之間在兒童閱讀推廣上就有很多創新的作法。現在公共圖書館還可以看到的小博士信箱,不只鼓勵兒童閱讀,更重要的是無形中讓兒童學會尋找圖書資源的方法。1987年推出林老師說故事,開風氣之先,招募志工在圖書館舉辦說故事活動,希望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和培養兒童閱讀的習慣。

在民生分館任內,曾館長就成立讀書會,人稱「讀書會之母」。之後,普及到各公共圖書館,許多民間的讀書會也紛紛成立,一時蔚為風氣。因此,國際閱讀協會的亞洲分會慕名而來,希望能和我們相互交流,而有臺灣閱讀協會的成立,接軌國際。

蹲下來 和孩子一起長大
信誼自2000年開始,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和回應嬰幼兒腦科學的研究發現,深知3歲以前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2006年信誼申請成為發源於英國的世界嬰幼兒閱讀運動Bookstart的臺灣代表機構,除了邀請已嘗試跨出一小步的當時臺中縣社區圖書館,作為閱讀起步(Bookstart)計畫的協力伙伴外,我也徵詢了時任臺北市圖總館的曾館長,希望能邀得臺北市圖的14個分館共同參與,讓家有6個月到1歲半嬰幼兒的家庭,到圖書館領取免費的閱讀禮袋,並為孩子辦理人生的第一張借書證。因為當時社會對3歲以下嬰幼兒也可以閱讀,仍然有很多的問號,臺北市圖的參與,對剛剛起步的嬰幼兒閱讀推廣,無疑是很大的推力。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館長堅持臺北市嬰幼兒的家長在領取禮袋前,必須接受我們規劃的親職教育課程。更難能可貴的是,對當時已經遍佈各鄉鎮和社區的公共圖書館,3歲以下嬰幼兒的閱讀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曾館長親自帶領館員接受培訓,可以看到她劍及履及的實踐精神和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

國家圖書館 芝麻開門
年輕時,我對國家圖書館的印象就是一個典藏珍貴古籍、善本書的圖書殿堂,是做研究的人去的地方。曾館長接任以後,突然像芝麻開門一樣,我們才發現那裡面有許多的寶藏,可以被展示、可以被複製,可以活用、可以和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關係。我們可以去國家圖書館看展覽;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文化的、教育的、文學的、作家的、出版社的、跨界的;而不只是去看書、借書、查資料,她把圖書館定位成這個生態鏈裡整合大家工作的角色。她發揮過去一路走來累積的專業知識、見聞和經驗,內化成為源源不絕的能量,用各式各樣的創意,沒有框架,不自我設限,讓國家圖書館成為我們大家的國家圖書館。

活化資源 行腳臺灣
這麼多的事一天天的進行著,忙碌可想而知,但她沒有忘記兒童閱讀和推廣。她所創辦的「臺灣閱讀節」,每一年出版社、圖書創作者和閱讀推廣團體,都共襄盛舉,已儼然成為教育部推廣全民閱讀的品牌。過去一年,我還看到我們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帶著專家,行腳到臺灣各個角落的公共圖書館給親子辦活動,同時借力使力,用實做、創新的方式培訓各地的館員。她認為,館員的培訓和增能,是圖書館可以不斷回應社會的活水。最近,我們看到曾館長把6歲以下的圖書加以分類,這是我們在1988年為2─8歲幼兒量身訂做的「信誼幼兒圖書館」曾經嘗試過的事,同樣是為了便利讀者找書,也為了讓孩子的閱讀更多元。在二、三十年前,我參觀過的美國兒童圖書館,幼兒的圖書就歸在一區,並不分類。但時代不同了,曾館長把國家圖書館的兒童館藏擺開,邀請專業領域的人,一起來做分類的思考和選書,以求更符合現在的教育和生活,比如三十年前,我們可能不會在分類中放入美感經驗,但這是時代的趨勢,也是幼兒園課綱的新領域。她帶領團隊跨出殿堂,以移動圖書館的概念,預定巡迴到十二個資源區來做推動,第一站就去到了雲林。這個作為不只在活化館藏,也同時突顯了兒童早期閱讀的重要。有了分類,不只便於讀者找書,更便於圖書館和學校上架、管理和推廣。國家圖書館把人請進來,又把書帶出去,我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公門好修行。

行遠自邇 馳騁千里
我的朋友淑賢真的很忙,聊天的時候,我們有時也會互虧一下自己的忙碌。但我知道她為什麼忙,因為她有能力、有見地、有實踐力,她關心社會,衷心希望把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極大化。她從一個圖書館員、到主任、到市立圖書館的館長、總館長,到國家圖書館館長,見證了這二、三十年圖書館角色的變遷和挑戰,屹立不搖,越戰越勇。而我眼中的淑賢,堅毅、有擔當,與人為善,行於所當行。她說:如何善用資源,結合社會的力量,廣結善緣,做有益社會、推進社會向前的事,是責任。資源越多、責任越大,不論職位。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