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郁芬|兒童臨床心理師
孩子在便利商店吵著要買東西,可以買給他嗎?
孩子拿東西打到其他人,該堅持要他道歉嗎?
孩子不想上學,要不要幫他請假?
這些關於「原則」的問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yes或no的背後,你的考量是什麼?還是,你跟我一樣,覺得這些問題很難簡單地回答是或否呢?
那天,我聽到一個幼教專業人員不甚認同地說:「所謂的溫和堅定,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感受,只在乎限制和規則」。另一方面,卻有家長們苦惱又自責地說:「我已經好好說了、我已經夠忍耐了,但小孩還是不聽,都是因為我有時還是會忍不住生氣嗎?」同時還有更多的聲音在旁邊悠悠傳來:「罵也不能罵、打也不能打,小孩都無法無天自我中心,小孩還是要教訓啦!」
咦?有人覺得太硬、有人覺得太軟,正向教養到底是什麼神奇東西,如此難以捉摸?
正向教養的核心原則是:溫和且堅定,溫和「而且」堅定,兩者並重,既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作為兒童臨床心理師,我會這樣解釋它:正向教養是在顧及孩子的能力限制、氣質特性、發展階段及情感需求之下,給予清楚的行為原則要求。
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例子,是關於「禮貌」。我的孩子快三歲的時候,我覺得他講話好沒禮貌,常常氣焰十足地指使身邊的人:「我要那個!」、「你幫我穿!」、「你去拿!」一開始我們都請他「好好說」,但他還是常常脫口而出就是讓人很不舒服的指令,有時大人被惹毛了,會說「你沒有好好說,我不要幫你」、「你不可以這麼兇」,最後卻常常搞得小孩又哭又鬧,大人又氣又煩。
有一天我的角色剛好不是當事人,坐在旁邊觀察了一下,我好像看懂了,問孩子:「你是不是不知道怎麼『好好說』?不知道什麼是『有禮貌』?」
孩子停下了吵鬧,沒有說話,我知道我們找到癥結了。
我說:「你拿不到,想要大人幫忙是嗎?」,小孩點頭,我繼續說:「那你可以說『爸比/媽咪,請幫我拿』或是『爸比/媽咪,可以幫我拿那個嗎?』,這就是『好好說』的方法喔!」
那一兩天,我在幾個情境中又示範了幾次「好好說」的語句,也跟他說明為什麼要這樣說話。後來當孩子不小心又出現之前那種頤指氣使的句子,我只要提醒他「那你要怎麼『好好說』呢?」通常就能迎來皆大歡喜的結果,讓我們能繼續你儂我儂地甜言蜜語。
在這個例子裡,因為孩子三歲,語言的能力有了,但是理解「禮貌」這種抽象原則的能力剛開始萌發。隨著他長大,對他有了「合宜應對」的期待,卻忘了跟他說明所謂的「合宜」是什麼意思、要怎麼做,理解了之後,也就順利地化解了。
這就是在「尊重孩子發展階段和能力」的基礎上,堅持「孩子說話不能沒大沒小不尊重人」的原則——前者是「溫和」,後者是「堅定」。若只有溫和,就會流於「他還小/他還不會」的想法而不處理;若只有「堅定」,則大人容易執著於要對孩子的沒禮貌施加一些「後果」,例如:堅持不幫忙他,甚至懲罰、責備,如此一來,孩子就只能學到「不好好說就會被責罰」,而沒機會學會「好好說,我的需求才能被理解,也才能讓對方感到被尊重」,無法帶來真正的成長,並學到真正重要的價值觀。
這樣說起來,或許大家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對我來說,文章一開頭的問題好難回答:
孩子在便利商店吵著要買東西,可以買給他嗎?
->兩歲孩子與五歲孩子的原因大不相同,而即使同為五歲的孩子,我們也會因為特殊節日、身體狀況或正在練習的能力等不同考量,而有不同作法。
孩子拿東西打到其他人,該堅持要他道歉嗎?
->道歉很重要,但當下是否堅持,得先看孩子是否理解道歉的意義,以及若孩子無法道歉,背後卡住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不想上學,要不要幫他請假?
->焦慮退縮的孩子不上學,與熱愛學校的孩子不上學,我們的考量肯定不同。又或許,孩子偷聽到大人打算自己去約會,所以才不想上學呢!
給予孩子行為的原則、正確的價值培養,都是大人的責任,而在正向教養中剛柔並濟這樣的平衡之下,開啟了正向親子關係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