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喝水才健康?-你需要知道的飲水安全細節

當孩子上學或外出,帶上自己的水壺隨時補充水分,這樣的習慣環保又安全,但飲水是日常所需,還有許多細節必須注意,才能喝的安心又安全。一起來看兒科醫師給家長的提醒與建議吧!


文/丁綺文(兒科醫師、榮新診所副院長)

飲水安全先從水質談起。參考衛福部食藥署對飲用水的標準,重金屬(砷、鉛、鋅、汞、镉)及微生物(包括大腸桿菌、糞便性鏈球菌及綠膿桿菌)都受監測。家用自來水,如果在水質不良的地區需經過濾水器去除重金屬及消毒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再煮沸去除細菌汙染,才能安全使用。

塑膠微粒汙染是怎麼一回事?
水質以外,容器應該被討論。最近幾年熱門的話題,集中在塑膠微粒。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測試全世界五大洲,十多個國家,共159個自來水樣本,發現平均有83%的自來水受到塑膠微粒汙染,包括美、英、法、德等進步國家。

2018年,紐約州立大學進一步針對瓶裝水檢測,包括九個國家11個知名品牌,共259個樣本,結果更令人吃驚,93%的瓶裝水,所有的11個品牌都受到塑膠微粒汙染。於是網路上出現一些恐慌言論,甚至有人說,喝水一週相當於吃進一張信用卡!

這樣誇張的敘述畢竟言過其實。因為2018年這項研究,採用FTIR技術(紅外光譜儀分析),計算瓶裝水的塑膠粒子,結果93%找到,平均每瓶水10顆,算是極微量。而且分析成分,主要是PP(聚丙烯)。它是瓶蓋的常用材質,因此推測是從蓋子溶進去的。由於PP人體腸道不吸收,也沒有毒性,所以即使喝進去,也會排出來,不必過度擔憂。

各種盛水容器該考慮什麼問題?
至於便利商店飲料架上最常見的寶特瓶(PET)呢?它也被質疑,置放在高溫汽車內或者重複使用,是否會溶出塑化劑或塑膠微粒?食藥署曾經進行,寶特瓶裝水高溫儲藏試驗。在高溫環境下,連續放置7天,甚至觀察到容器外型變形,但塑化劑都未驗出。

本來寶特瓶製造過程中就不必添加塑化劑,所以基本上它是穩定的材質。迄今尚無數據證明使用寶特瓶,會增加化學物質滲入水中的風險。PET已被美國FDA和歐洲食品安全局批准為單次使用和重複使用的飲料容器。

當然,基於環保的理由,我們必須減塑,降低塑膠容器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各人準備自用的水瓶或水壺,不論安全或經濟考量都是首選。只有臨時需要飲水,不得已才購買瓶裝水。

那麼在公共場所設置的飲水機,用紙杯喝水合適嗎?首先,應該考量飲水機是否定期保養檢測水質。其次,如果使用紙杯盛水,由於紙質可能有螢光劑,它內層是PE塑膠淋膜,耐溫70-90˚C,所以不宜用紙杯盛高溫水,再說紙杯也增加垃圾,仍然比不上自備水壺好。

孩子的水壺,材質和清洗方式是關鍵
如何選購兒童水壺呢?答案在水壺底面。塑膠用品底部三角形的回收標示,中間有編碼1-7號。1號是寶特瓶,雖然可重複使用幾次,但不建議長期使用。7號代表其他類,大部分的塑膠水壺歸類於此。其中常見材質為PC,耐衝擊,耐熱135 ˚C。

使用塑膠水壺應注意清洗。接觸嘴唇直接喝的方式,容易使口腔細菌汙染水壺的水,因此不宜超過24小時不清洗。刷洗水壺宜用軟質刷布,不可用菜瓜布,否則長期刷洗易留下刮痕,會釋放出塑膠材料。

不鏽鋼材質的水壺,易於清洗又安全耐摔。但是不鏽鋼分等級,劣質品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宜選用良好商譽廠家的產品。

喝水夠不夠,從尿量、顏色和次數判斷
至於每天喝多少水才足夠?一般可以從進水和出水兩方面來估算。進水是指喝進去的水量。建議每公斤體重30CC。但是天熱流汗多的時候,以出水(排尿)估算,比較合理。尿液顏色太深,表示水喝不夠。正常排尿量,嬰幼兒500-600CC,幼兒園孩童600-800CC,學齡兒童800-1400CC。以孩子的膀胱容量估計,3歲之後,大約每日排尿7-8次。

總而言之, 人體組成70%是水,可見水對我們多麼重要。本文從水質、飲用水容器和正確飲水量,來談如何喝水才能安全又健康,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建立正確觀念和行動,擁有健康。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