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害羞了怎麼辦?

害羞是天生的嗎?
根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傑米‧凱根的觀察,在嬰兒期對聲音、氣味及影像反應程度比較高的孩子,長大之後,面對陌生人,比較會躲在媽媽的裙襬後。這類型孩子長大之後,會比較傾向害羞的人格特質。反之,低反應性的孩子反而顯得比較大方、有膽量,長大後比較容易發展成外向、落落大方的人。這些研究顯示,害羞特質與孩子的先天氣質有著密切的關連。

不過,孩子的害羞表現也與社會性發展有著密切的關連
● 嬰兒在六個月左右進入「怕生期」,對於陌生人會出現怕生的反應,
● 直到一歲左右,孩子的各項肢體動作尚不靈活,也還不能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又缺少和外界接觸的經驗,對陌生人常有害怕和不喜歡的態度。
● 但是,到了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會注意傾聽大人講話,並模仿大人,他們也很喜歡接近大人,在成人的社交場合中,往往也能樂在其中。
● 到了二歲,孩子對動作已較有把握,能穩當地走路、跑步、爬上爬下,也比較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他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接觸的人也愈來愈多,社會行為會漸由以前被動、依賴,變為較主動、自主,對家人以外的成人愈來愈有興趣。根據長期觀察研究發現,二歲的孩子,在同時有大人和小孩出現的場合,他與自己熟悉的大人談話的興趣,大過與小孩的互動。

因此,在二歲半之後,孩子對友伴的害羞情緒會明顯降低,對於人際關係也產生興趣,照理說,怕生與害羞情緒會明顯減少。不過,由於孩子個性的個性差異、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其他人的對應方式…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孩子出現害羞與怕生的表現。

害羞兒的父母
為了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本質,下列的想法及作法,可提供父母參考。

1. 父母應有顆諒解的心:
內向害羞的孩子,當家中有客人來訪時,孩子可能會躲進房間裡;或外出訪友時,孩子會躲在父母後面。對於此類型孩子,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認識陌生人,不要責罵孩子不懂禮貌,因為有時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 儘量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
想幫助害羞傾向孩子發展良好的社會能力,父母其實並不需刻意做些什麼。平時只要帶著孩子在住家附近散步,或是帶著孩子一起上街購物都可以增加孩子接觸陌生人、事、物的經驗;而來自外界的善意的回應,也會增強孩子接觸外界的信心。

3. 採取逐步漸進的方法適應環境:
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則無論在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上課時間、情境佈置、教師年齡及學習評量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異,更需要時間去適應。針對害羞的孩子,應提早給孩子一段時間去慢慢接近學校讓孩子經常有機會處在充滿善意和溫暖的人群中,孩子自然會認同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而且因自己值得被瞭解與接受,而更加肯定自己,顯得充滿自信與自在。

4. 以身教帶領孩子了解社交行為:
父母實際與他人互動的經驗、成人間談話內容、肢體語言等,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如果父母是容易與人攀談,建立溫暖關係的人,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也可能較為自若。

5. 了解孩子的個別差異:
面對社會發展較慢的孩子,當他羞赧的躲在父母身後時,父母請給他安全感,適時的為他解危;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需要父母的接納與瞭解,不要急著催促他更不要斥責他。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