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媽媽離開一下下喔

  六個月開始,寶寶就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情緒,主要照顧者一離開視線範圍,寶寶就會感到不安。照顧者在這階段要盡可能給寶寶十足的安全感,即使人在視線之外也要讓寶寶聽到聲音,或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再離開。這是寶寶安全感與不信任感的成長關鍵期,來看看父母該怎麼做好呢?

  9個月的小明和爸爸正玩得高興,媽媽想趁機出去買點兒東西。就在媽媽要出門的那一刻,小明突然放聲大哭,他的眼神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身影,好像怕媽媽忽然消失。望著他那哀憐的表情,媽媽馬上打消了出門的念頭,急忙跑過來安慰他。小明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就叫做「分離焦慮」。

早期依戀提供信任感
  根據心理學研究,分離焦慮出現在1歲之前,是嬰兒形成最初社會性依戀的一種表現,也是嬰兒認知能力和情緒發展的必然物。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可能是從主要照顧者那裏學會害怕分離的,因為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嬰兒的飢餓、濕尿布和疼痛等不舒適感就會增多或加劇。換言之,嬰兒會把痛苦的延長或加劇,與主要照顧者的不在場聯繫起來,因此當主要照顧者要離開時,就表現出「條件性」焦慮。

  嬰幼兒身上出現的這種情緒體驗,對將來的心理發展有長期影響。早在本世紀初,弗洛伊德就提出:母嬰之間建立穩定的情緒聯繫,對嬰幼兒社會性與個性的正常發展來說,是絕對必要的。社會心理學家艾力克森也認?,早期情緒依戀提供嬰兒一種基本的信任感,使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建立密切的感情聯繫。

陪孩子走過分離焦慮
  早期情緒依戀對孩子這麼重要,那麼,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怎麼辦呢?

  1. 讓孩子充分體驗父母的愛:心理發展初期,幼小的孩子需要情感上的依戀,需要有人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緒變化。無論你的孩子是磨娘精型還是安樂型,都要多抽出時間陪孩子、接納孩子的優缺點,從而讓孩子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最初的信任感。

  2. 對孩子的情緒變化保持敏感:孩子的情緒變化透過行?改變而表現。孩子的啼哭、吸吮、喊叫、笑、抓握、咿呀學語、身體接近、依偎、跟隨等,都是他們表達特定情緒與要求的方式。父母最好能根據具體情景做出適度反應,如即時滿足、延遲滿足或不予滿足。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他們也能慢慢體會父母對不同要求所持的不同態度,進而建立最初的人際交往關係。

  3. 採漸進、疏導的方式幫助孩子:父母應以漸進方式引導孩子接受、適應分離的情境,並用親切的語言安慰孩子,緩解其焦慮的情緒和哭鬧的行?,陪伴孩子熬過從分離焦慮到安全分離的過渡。當父母離開孩子的視線時,孩子會以哭鬧的方式使父母不忍而放棄離開,這就使孩子在無形中學到如何使父母屈服。如果父母能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離開的時段和何時回來,將有助於孩子瞭解分離的界線,增強對父母的信任,進而加強忍耐的能力,同時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反之,父母若因?無法忍受孩子分離時哭鬧的壓力,而採取各種無效的措施,如以食物、玩具等賄賂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會使孩子依賴性更大、更沒有安全感,問題也會更加嚴重。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