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是一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模樣,有的孩子卻一天到晚怕東怕西的呢?雖然「膽怯」有天生性格差距,但父母其實是有法可想的。父母的教養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喔。
文/節錄自《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或許是由於目前社會強調「積極進取」、「愛拼才會贏」的緣故吧,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所表現出的「膽怯」,總是感到特別不安,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膽大又心細。
一、兩歲的孩子,害怕巨大的聲響或突然移動的東西是很正常的,與其說是膽怯,不如說是基於自我防衛的本能反應;稍大的孩子由於思考能力的增進,又會開始對黑暗和想像中的事物感到畏懼。
當然,有些孩子從小就是一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架式,看到比自己還大的狗,也敢伸手去摸,但有些孩子看到被風吹動的雞毛撢子,就嚇得鑽到媽媽懷裡,可見得「膽怯」這件事,是有天生性格差距的。然而父母的養育方式卻左右著孩子未來的發展,有人一輩子膽怯,讓周圍的人感到厭煩;有人學會處理膽怯的情緒,進而克服自己的弱點;有人則慣於利用自己的膽怯贏得他人的關注。
引導孩子認識陌生的事物
人對「未知」的事物,永遠是既好奇又恐懼,即使是大人,也會對認識不深的亞馬遜叢林或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懼。對孩子來說,任何未曾經驗的事物都有如亞馬遜叢林,大人若能帶著孩子認識這些東西,進而瞭解事物的本質,孩子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打雷的時候,媽媽會關上窗簾,把小寶寶抱在懷裡,讓他覺得安全,到了三歲左右,或許媽媽會編個故事,告訴孩子那是快下雨了,雷公伯伯通知媽媽去收衣服,然而有一天,孩子終於看到窗簾外天空的一角,那就是媽媽找本小小百科,跟孩子敘述事實的時候了。同樣的,孩子若害怕吸塵器,我們也可以在他面前演練一番,甚至把中間的塵袋拿出來看,或者讓他試著觸碰開關,一旦孩子發現一切都在人為掌握之中,害怕的程度就會逐漸減輕。
教孩子應付緊張的情緒
一個經過心理武裝的孩子,比一個心中一無依憑的孩子篤定得多。許多孩子看到在街上散步的狗,便害怕地爬到媽媽身上,此時不妨依然讓孩子自己走,但緊握著他的手,告訴他︰小狗狗跟你一樣在街上散步,你不要跟他說話,牠就不會跟你說話。這樣孩子不但可以稍微瞭解狗的性情,也逐漸學會一面按捺住緊張情緒,一面應付難題的技巧。
避免用恐嚇的方法使孩子就範
「不要哭,哭的話雷公會打死你。」「你不乖乖把東西收起來,警察就來抓你了。」「趕快睡覺,不然虎姑婆要出來抓小孩了。」恐嚇的方式雖然在一時之間可以使孩子就範,但這種潛藏的恐懼卻往往延續至學齡甚至成人之後,造成日後的膽小或行事被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方法。
對受過驚嚇的孩子要特別有耐心
孩子若曾受過驚嚇,例如被狗咬或不小心走失等等,短期內不容易恢復,最好是讓孩子隨著認知發展的步調逐步克服,例如走失過的孩子可能常有黏人的情形,但隨著認路技巧的增加,情況會逐漸改善,但這樣的進展也許很緩慢,大人要特別有耐心。
膽怯的孩子在進入新環境時尤其可能顯得拘謹,對於新的遊戲也常常缺乏嘗試的勇氣,大人光說「別怕,有什麼好怕的。」或一味保護,都不是辦法。接納他膽怯的心情,教給他面對現實的方法,在他疑慮時耐心等待,在他跨出腳步時給予鼓舞,就算天生膽怯的孩子,也會逐漸品嚐到「勇敢嘗試」後的快樂。
書籍簡介
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多一分理解,教養更EASY
本系列分成《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3-6歲發展與教養對策》三本書,從生活實例中著手,介紹每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說明在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各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教養對策。唯有在瞭解孩子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有最合宜的教養方法,而不只是一味認為孩子調皮、難管教。
作者簡介
作者群是幼教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多兼具專業與實務經驗,寫來淺顯易懂,父母在輕鬆閱讀中,不僅能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更能得到最適切的教養建議;也希望父母能體會,孩子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支持、瞭解、耐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