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手爸媽,以為第一眼看到新生兒時沒有任何感覺,覺得自己是不正常的爸媽而慌亂;也有些爸媽在寶寶出生後,覺得又累又挫折、缺乏育兒自信,再加上不覺得孩子「像天使般可愛」,認為自己很糟糕。
其實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些爸媽情感充沛,也有些較慢熱,並非天生沒有母愛或不愛孩子,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慢慢熟悉寶寶及培養感情。況且,新手爸媽在一開始都處於手足無措的狀態,面對總在睡覺、愛哭的寶寶,尚無法理解他的各種需求,光是學習餵奶、洗澡、換尿布就足以崩潰;加上睡眠不足、作息大亂,有些媽媽可能要花2~3個月的時間才較能掌握寶寶的生活習性與個人特質。之後,隨著寶寶月齡漸長、能給予爸媽較多的反應與回饋,爸媽在心理上也才較有「為人父母」的正向感受。
以下提供5個訣竅,希望親子關係能夠不斷加溫、越來越甜蜜:
1. 多花時間與寶寶互動
盡量創造和寶寶的親密連結,多花時間把精神放在寶寶身上,例如: 多抱抱他、在餵奶時看著他,寶寶哭的時候和他說話、逗他玩,並多花點心思瞭解寶寶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只要多投注一些時間與注意力,和寶寶的親密度就能逐漸加深。
2. 學習欣賞寶寶的天生氣質
學習欣賞寶寶的天生氣質,重新解讀那些你不太喜歡的部分,例如:愛黏人的寶寶,可能情感特別豐富。以正向角度看待寶寶原末的天生氣質,這些特質便會成為積極正向的特質。學會欣賞寶寶的獨特之處,就能打從心底學會愛他真正的樣子。
3. 吸收正確的育兒知識
從孕期開始就可多接觸育兒與教養的專業書籍,參加媽媽教室、親職講座等課程,或是加入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網站、討論區,除了尋求適合的育兒方式,也有助爸媽建立孩子各階段發展的基礎概念;同時學習遇到各種狀況該如何處理,若無法處理時可向哪些專業人士求助。
具備育兒基木觀念後,較不會因突發狀況而慌亂,心理上也較安心。若能瞭解各年齡層的孩子會有哪些狀況、其基本能力的發展程度,就可避免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或誤以為孩子是在故意找麻煩。
4. 尋求其他家人的支援
媽媽從懷胎十月開始,總是被賦予最重要角色的人,壓力也最大。外界總將孩子的發展好壞視為媽媽的責任,但育兒並非媽媽一個人的事。國內外許多研究都顯示,爸爸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陪伴,對孩子的人格、智力等各方面發展都很重要。
因此,爸媽之間應達成共同育兒的共識,媽媽也可學習主動尋求其他家人的支援,例如,可請長輩適時接手照顧孩子、讓爸媽喘口氣;與公婆發生教養歧見時可請爸爸居中協調、減少衝突。爸爸應嘗試理解太太產後的情緒不穩,適時補位幫寶寶換尿布、洗澡等育兒工作,以減低媽媽的壓力。
5. 該休息時別逞強,好好休息
覺得需要休息時,請不要抗拒或硬撐,適時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不用覺得有罪惡感或不好意思,因為,能照顧好自己,才能好好地照顧寶寶。爸媽可以打電話跟朋友聊聊、請其他信賴的家人或保母協助接手照顧孩子、外出散散步,讓情緒和體力得到充電的機會。
有時候對寶寶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爸媽不須有罪惡感,但絕對不能傷害或虐待寶寶。可是當內心已出現想丟掉或傷害孩子的想法時,已是一種警訊,表示爸媽的內在壓力可能己大到無法自行處理,請適時休息並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許多爸媽並非不愛孩子,只是對自己的育兒信心還不足,而育兒知識是需要時間累積與學習的,對孩子的感情亦然。爸媽請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從現在開始多花點時間觀察孩子、與孩子互動以培養感情,假以時日,定能逐漸勝任爸媽的角色,給孩子全方位的愛!
爸媽愛不愛?!孩子感受得到!
若當了爸媽後,無法面對並勝任這個角色時,爸媽對孩子的忽視、不疼愛,他感受得到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嬰幼兒是透過感官認識這個世界、感覺很敏銳,當缺乏來自爸媽的關愛與親密互動,對生理與心理雙方面都會造成極大影響。爸媽的照顧對孩子影響深遠,並會延續至成年階段。
有些爸媽相信父母之愛與生俱來,不願承認自己缺乏母(父)愛,也不希望他人察覺到自己的不快樂,壓抑的情緒無處宣洩時,只能向無法抵抗的孩子發洩,以愛之名行虐待之賞。有些爸媽甚至會說「因為你,我才會……」、「對你已經很好了,沒把你送人。」這類語言暴力在孩子心裡留下的傷痕並不亞於肉體傷害,很可能會讓孩子成為對自己沒信心、對人沒有安全感的人。
在「不被喜愛、拖累父母親人生」的陰影中長大,往後的人生中若缺乏正向引導,將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互動、兩性與親密關係,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個不懂愛的人,並繼續製造出一個「愛無能」的家庭。 |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