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後,教養責任就能完全放手?

家中的寶貝成為小小新鮮人已過了一段時日,雖然從每天校門口的哭哭啼啼、依依不捨,已進階到能微笑說Byebye,但熟悉自家幼兒種種習性和小脾氣的爸媽,心中仍難免有那麼一點不安。孩子不哭了,學校的新生活適應就沒有問題,爸媽就能放心地放手了嗎?


 
諮詢/陳澤佩|信誼基金會幼兒園發展部主任

從家庭到教室,幼兒行為會說話
每年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個月,對有新生入學的家庭來說,親子不僅得經歷分離焦慮的考驗;從某個角度來看,在教室中也等於進行了一次幼兒教養總體檢,很多爸媽從來不以為意的教養問題,也會因著孩子在教室內的種種行為而一一浮現。

在幼兒教育現場,與小小孩和家長互動有十多年經驗的陳澤佩老師指出,新生的爸媽或家中長輩,最關心的話題不外乎:孩子在學校有哭嗎?有吃飽嗎?中午有睡覺嗎?這些個人生理的基本需求。但融入團體生活必備的生活自理、人際互動等基本能力,卻常被家長所忽略。而且,最令幼兒園老師感到頭痛的是,很多爸媽常常有個迷思:覺得孩子上學,交給專業的老師,所有的壞習慣或行為問題就能通通解決。

以下,我們將綜合陳澤佩老師在幼兒園第一現場的綜合觀察與分析,提供爸媽建議。

狀況1:孩子在學校不肯玩黏土、沙子,一直吵著要洗手;一到戶外進行團體活動,便吵著太熱、走不動。

原因:在幼兒園中,遊戲是孩子學習各種能力與建立社交關係的好機會。但對於生活經驗貧乏、單一的孩子來說,卻可能影響他進入團體生活。

陳澤佩老師指出,很多爸媽都知道孩子需要探索的經驗,但他們常誤認孩子只需探索空間、大小、形狀、顏色等認知類玩具。怕熱、怕髒和怕麻煩的爸媽,放假時最常帶孩子在百貨公司和大賣場內吹冷氣閒逛,所以幼兒一走出空調的室內,便直嚷著好熱、不肯外出探索;有些沒玩過沙子或黏土的孩子,感官經驗不足,剝果皮或作勞作沾黏膠時,每3分鐘就吵著要洗手。

而平日上下課有轎車代步接送、上下樓有電梯可搭乘的孩子,也可能因有限的練習機會,而影響了大肢體發展。原本2歲半孩子應具備扶扶手,可一步一階上樓梯的能力,在某些讀小班的3歲半幼兒身上,卻還停留在扶扶手只能兩步一階上樓梯的階段。所以,玩溜滑梯時,最常聽見排在身後的孩子,大聲催促著這些動作慢又擋在前面的孩子「快一點」。

狀況2:孩子在學校裡,總是玩到哪兒,東西就丟到哪兒。

原因:「王小明,你的便當還沒收!」「王小明,你的水壺呢?」「王小明,請把書和玩具送回它的家!」如果你的孩子在教室內,最常被老師關愛的目光和反覆的叮嚀聲跟隨著,相信應該會大大減緩幼兒適應學校生活的腳步吧。而有些依賴性很重的孩子,吃完飯把空便當盒收入袋中,甚至還跟老師說:「這個很重,你幫我拿去放。」

陳澤佩老師發現,當和爸媽討論孩子這些行為時,他們通常會坦承因為不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都該具備自我收拾的能力,以為到了學校,老師就會教,所以孩子在家中從未動手收拾過,都是媽媽和阿媽跟在身後幫他收玩具和書。

狀況3:孩子一到午餐時間,不是亂跑、哭鬧就是發呆。

原因(1):孩子不會自己動手吃
在新生入園的第一個月,幫孩子盛完午餐後,常見到有些孩子吃一口飯,就跑去角落玩玩具;有的孩子,則會定定地看著老師,卻遲遲不動手。

陳澤佩老師指出,通常前者在家吃飯時,多是媽媽或阿媽端著飯碗追著孩子一口一口餵食,而如果詢問後者為什麼不吃,在家從未自己動手吃飯的孩子,則會理直氣壯地說:「你餵我!」有些習慣吃切片水果的孩子,看見包著果皮的水果,甚至不知從何下手。不會自己剝葡萄皮的孩子,在現今幼兒園很常見,而小班孩子拿起未剝皮香蕉,便直接往尾部的黑蒂頭處大口咬下的笑話,也曾發生過。

原因(2):孩子以喝奶為主食或太挑食
一到午餐時間,便指著碗中的食物哭說:「我不要吃菜菜(或肉肉)。」的孩子,通常都是從小就有偏食行為。由於這類孩子在家肯吃的食物種類和份量很少,擔心孩子營養不夠均衡、吃不飽的爸媽和阿公阿媽,便轉而讓幼兒以強調多種營養配方、可全方位補充體力的沖泡奶粉為主食,完全忘記必須隨著幼兒的成長,調整孩子的飲食內容。當平日習慣喝奶的孩子上了小班,自然對於午餐時間菜飯配湯的組合難以接受。

而為了讓偏食的幼兒「肯吃」,還有很多爸媽百般遷就孩子的口味,在家中只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如:薯條、雞塊、漢堡、pizza、餅乾、含糖飲料)。當孩子的飲食口味已經被家人給慣壞了,對於學校餐桌上這些很少在家出現的「新」食物,當然興趣缺缺、沒什麼胃口。

原因(3):孩子習慣吃細碎柔軟的食物
還有些媽媽或阿媽覺得孩子吃東西的速度實在太慢了,為了「助孩子一臂之力」,所以在家用餐時,習慣將所有的食物先剪得很細碎,以方便幼兒進食。當平日習慣只吃絞肉或細碎食物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從小沒有撕咬纖維與咀嚼完整食物的經驗,吃起學校的飯菜,自然會覺得特別吃力。因此,常常用餐時間已結束了,其他孩子們都已收拾好餐具,準備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活動時,還在和滿口食物「奮戰」的偏食孩子,可能還沒吃多少!

對幼兒來說,午餐時間在學校的生活作息中,是建立常規和培養能力相當重要的一環。雖然老師能明白矛盾的媽媽有時只為了讓孩子多吃一點,就會做出很多的妥協,但如果因為學校的食物和家中常吃的類型落差過大而不願進食,或是孩子因為從小習慣大人餵食,小手缺乏抓握經驗,而無法自行用湯匙挖取食物送進嘴巴裡,其實影響的不僅是「肚子餓」這類生理問題。因為當你的孩子在群體生活中,總是「吃不完的那一個」或是「全班吃最慢的那一個」,孩子不僅會對上學產生挫敗感,也會影響自信心的建立和人際友伴的關係。

放手,提供孩子生活練習的機會
陳澤佩老師發現,多數爸媽常以為盡全力把幼兒的生活照顧好,就是幫他「代勞」所有吃飯、穿鞋、穿衣等大小事,一直把孩子當寶寶照顧,不知何時該放手,但同時又希望老師可代為改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收東西等行為。

因此,她也再三提醒爸媽,幼兒入學前,必須要跟著孩子的成長調整教養方式,不要剝奪幼兒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入學後,則必須跟著學校老師配合改善孩子的壞習慣。因為對孩子來說,自理能力不僅是進入團體生活的根本,也是孩子未來能否獨立的基礎。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