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練習,涵養好情緒

家長除了扮演培養幼兒情緒能力的指導角色,同時要擔任良好情緒能力的示範者,讓孩子有機會練習新學的情緒技巧,慢慢形成習慣,取代不良情緒行為。


文/翟敏如  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副教授

從信誼基金會2021年「親子情緒互動大調查」發現,9,093位8歲以下的孩童的父母,多數因為嬰幼兒不同原由的「哭鬧」而感到煩惱。因為睡不飽而鬧脾氣、因為怕輸或遇到困難而感到挫折,或是因為孩子害羞或怯場而感到困擾…。

孩子哭鬧,爸媽別急著把情緒「壓」下去
孩子哭鬧,經常是因為說不清楚。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因為語言能力有限,常用尖叫、哭鬧的方式表達。建議父母可以先用口語標示幼兒的情緒狀態。例如:你看起來很生氣、你因為很累而發脾氣,透過父母口語的情緒標示,除了幫助孩子了解當下的心情和引發情緒的原因,同時也學習用正確的口語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的口語能力漸漸變得好時,需要鼓勵孩子多用口語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受,而不是用哭鬧、尖叫或耍賴的方式表達。碰到孩子用負向方式表情緒時,爸媽不要急著用處罰的高壓手段,易造成反效果,讓孩子誤以為打罵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只有說清楚,才能滿足需求。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養成正確的表達方式。

同理孩子的挫折心情,調整步伐達成目標
調查也發現,3-8歲的幼兒最困擾父母的情緒行為是遇到困難而感到挫折,引發孩子鬧脾氣或放棄。其實幼兒感受挫折是正常的,建議家長將心比心,同理孩子的挫折心情,了解孩子遭遇挫折的原因,進而協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輕言放棄。通常令幼兒感到挫折的原因,是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或是努力嘗試後都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所致。家長面對孩子的挫折,可以先讓孩子自己說說內心的感受和面對的問題,儘管對家長來說,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但也不要輕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等孩子冷靜下來,家長再與他討論造成挫折的原因,陪著孩子一起發想解決難題的方法;或是幫助孩子把目標降低,當孩子達到初步目標後,再適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表現,讓孩子有成就感,之後再逐步提高目標,透過一步步的挑戰和達成,孩子會對自己有信心,認為自己是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能夠在練習中,培養出正向的自我概念。

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趕走害羞和怯場
部分2-5歲幼兒的爸媽常會為害羞與怯場而感到困擾,並會隨著孩子進入小學而逐漸上升。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爸媽不用過分擔憂,可能是來自於天生氣質或是孩子對自己自信心不足,不論是哪一種,建議父母不要強迫孩子立刻做到自然面對人群與表達,而是要多給孩子時間和練習的機會。可以先從日常生活開始,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分享學校生活、自己的興趣、喜好,或由孩子念熟悉的繪本給家人或玩偶聽。爸媽也不要忘記適時肯定孩子的表達內容,讓孩子有自信。發現孩子感到退卻時,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聆聽孩子的情緒感受,並嘗試陪伴孩子參與活動。經常透過鼓勵和練習,讓孩子練習在自己家人前表達,再到班級、小組或全班,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可以克服恐懼,自然在眾人前表現的。

為人父母,千萬不要輸給了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爸媽要冷靜應對。父母面對孩子持續的哭鬧或是無理的反應,心情容易失控,容易採用高壓的方式壓制孩子。大聲咆嘯或是體罰都可能在無力安撫孩子情緒下發生,也代表了父母無力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本身的情緒智商很重要,育兒過程難免會遇到困難,建議家長面對情緒低落時可以採用「有意識呼吸法」,將注意力聚焦於呼吸,吐氣時,大腦可以透過一條從頭縱貫穿胸腔、進入腹部的迷走神經,傳送訊號,讓心跳變慢,吸氣時,傳送訊號減弱,心跳就會加速。吸氣能讓自己警覺,吐氣可以讓自己放鬆和平靜,透過有意識的呼吸,避免被情緒劫持大腦。若父母當下情緒難以平靜,建議暫時離開,請另一半協助處理,確認自己情緒已平復,再接手孩子的問題。

示範良好的情緒力,做孩子情緒的指導員
情緒感受是正常反應,人每天都會經歷心情起伏,很多時候面對突然發生的事情,導致孩子無法理智思考,受情緒影響做出不合宜的行為。父母要了解幼兒情緒能力的限制,了解心情是自然的感受,同理孩子的心情,而不是忽略或看輕孩子的感受。家長除了扮演培養幼兒情緒能力的指導角色,同時要擔任良好情緒能力的示範者,讓孩子有機會練習新學的情緒技巧,慢慢形成習慣,取代不良情緒行為。家長需要耐心與溫和的處理幼兒的情緒問題,了解培養幼兒情緒能力需要長時間逐漸形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各項發展愈加成熟,就能逐漸看到孩子情緒能力上的成長和改變。

※本文出自《接住孩子的情緒─在生活中涵養好EQ 》

【延伸閱讀】
認識孩子的情緒發展 
親子好互動,孩子好情緒

 

 

情緒教養必讀手冊
讓父母輕鬆掌握情緒教育的趨勢、觀念與實務

【情緒特刊】接住孩子的情緒─在生活中涵養好EQ 

《接住孩子的情緒》特刊免費贈閱,內容包含認識孩子的情緒發展、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活躍孩子的情緒智商、在生活中涵養情緒力等,從觀念、態度到方法,讓家長、老師和照顧者對情緒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協助孩子涵養好EQ,也達到自我的調節
免費索取 https://reurl.cc/Y9Xb24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