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親子情緒互動大調查」發現,在父母回應孩子的負向情緒方式中,媽媽雖然比爸爸更積極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但也較容易受孩子的情緒影響而心情低落。育兒路上為什麼媽媽更容易心情低落?心理師為您解讀和建言。
文/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初色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
成為父母後,夫妻雙方就是在溝通彼此的教養理念,對於不同氣質孩子的態度,也經常成為家庭的問題,甚至影響到夫妻間的關係。記得有回演講後,一位媽媽來和我說:「要採用正向教養,過程其實很累,累的不只是處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還包含和先生教養理念不同。」這次信誼的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媽媽相較於爸爸更容易在教養過程中感到心情低落。
母親承擔的育兒責任總是比父親更多
衛福部曾在108年度針對15-64歲婦女生活狀況做了調查,發現有配偶或同居伴侶的婦女,平均每天無酬照顧的時間是4.41小時,遠高於全體婦女平均值 3.18小時,甚至是其配偶或同居伴侶所花費1.48小時的三倍。母親在生活中,承擔了更多的照顧責任,面對的育兒問題和困擾也相對更直接、頻繁。
媽媽不是超人,照顧家人更要愛自己
身為母親,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或是行為問題出現時,首先要安定好自己的心情,釐清自己的思緒,才會有心理空間去辨識孩子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原因。若是媽媽生活負擔很重,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沒有心力去理解孩子和自己,動怒與責備孩子都是難免的。但是許多媽媽穿梭在生活與工作間,還是認真的閱讀了許多教養概念,期待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母親。
我想告訴媽媽們,沒有一位母親是超人,也沒有一位母親應該是超人,而是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往超人的方向邁進:每一天大概就在「照顧孩子、上班、下班、接送孩子、料理與家務、關心孩子生活與課業、處理孩子紛爭與情緒」這樣的循環度過。有時在演講中,我也會分享:「我們打開教養相關網站,你會看到要理解孩子,會看到要先愛自己,也會看到要照顧和伴侶的關係……看了總不經懷疑自己,到底是要多忙?!」通常聽眾會笑出來,一起感受到,成為母親真不容易。
媽媽可以怎樣保持身心平衡維持好心情?
1.騰出時間感受自己的身體:最近是否全身緊繃常感覺到疲倦、頭痛?或是感覺到胸口悶悶的,沒有活力?母親的角色常是把注意力放在家人與家務上,腦中計畫的常是各種家事與代辦事項,如果沒有刻意讓自己停下來感受一下身體與心情,就會衝衝衝讓壓力累積而不自知。可以趁通勤或是孩子入睡後,花一些時間沈靜下來,透過放鬆身體來放鬆心情。
2.需要隊友以外的夥伴:面對教養疑難雜症,首先需要情緒上的被理解和支持,透過穩定自己而能夠用更接近孩子心靈的方式去陪伴他們。除了另外一半之外,許多媽媽們都有共同的心得是:同為媽媽的朋友反而更了解自己!找到適合的傾訴對象,被理解的感覺會讓我們在母親這條路上不感到孤單。
3.如有需要,不要排斥專業協助:面對孩子情緒、行為、注意力、人際關係與學習狀況,有時媽媽們會困惑,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或是老師反應孩子需要專業協助時,身為母親常會不知所措:「我的孩子怎麼會是有問題的?」在這裡想要告訴媽媽們,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或是在家裡的各種反應,都是孩子的某一個面向,每一個面向的情緒與行為表現都有脈絡可循。尋求青少年兒童精神心理專業,不代表就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藉由專業的角度,整理出每個情境的行為脈絡,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協助他。用對方法來幫助孩子,反而可以減輕媽媽在教養上的負擔!
4.把學習這檔事交還給孩子:身為母親常會把孩子的所有事扛在自己身上,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可能會自責教養不夠努力;孩子的課業表現或是才藝發展,也都會成為媽媽的壓力。教養的難處往往都是在要給孩子多少東西才算是夠?也許永遠沒有足夠的答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殊性,有他適合的方向,孩子的未來世界也有很多是無法預知的。當我們以安全感為基礎,陪伴著孩子探索周圍事物時,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讓孩子在安全的氛圍下,對這個世界持續保持興趣,發掘自己的亮點。
※本文出自《接住孩子的情緒─在生活中涵養好E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