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親子情緒互動大調查」發現,在父母回應孩子的負向情緒方式中,媽媽雖然比爸爸更積極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但也較容易受孩子的情緒影響而心情低落。育兒路上為什麼媽媽更容易心情低落?心理師為您解讀和建言。
文/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初色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
成為父母後,夫妻雙方就是在溝通彼此的教養理念,對於不同氣質孩子的態度,也經常成為家庭的問題,甚至影響到夫妻間的關係。記得有回演講後,一位媽媽來和我說:「要採用正向教養,過程其實很累,累的不只是處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還包含和先生教養理念不同。」這次信誼的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媽媽相較於爸爸更容易在教養過程中感到心情低落。
母親承擔的育兒責任總是比父親更多
衛福部曾在108年度針對15-64歲婦女生活狀況做了調查,發現有配偶或同居伴侶的婦女,平均每天無酬照顧的時間是4.41小時,遠高於全體婦女平均值 3.18小時,甚至是其配偶或同居伴侶所花費1.48小時的三倍。母親在生活中,承擔了更多的照顧責任,面對的育兒問題和困擾也相對更直接、頻繁。
媽媽不是超人,照顧家人更要愛自己
身為母親,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或是行為問題出現時,首先要安定好自己的心情,釐清自己的思緒,才會有心理空間去辨識孩子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原因。若是媽媽生活負擔很重,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沒有心力去理解孩子和自己,動怒與責備孩子都是難免的。但是許多媽媽穿梭在生活與工作間,還是認真的閱讀了許多教養概念,期待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母親。
我想告訴媽媽們,沒有一位母親是超人,也沒有一位母親應該是超人,而是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往超人的方向邁進:每一天大概就在「照顧孩子、上班、下班、接送孩子、料理與家務、關心孩子生活與課業、處理孩子紛爭與情緒」這樣的循環度過。有時在演講中,我也會分享:「我們打開教養相關網站,你會看到要理解孩子,會看到要先愛自己,也會看到要照顧和伴侶的關係……看了總不經懷疑自己,到底是要多忙?!」通常聽眾會笑出來,一起感受到,成為母親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