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才藝,爸媽需要知道的事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教育與健康學院教授

很多的爸媽在為年幼的孩子安排學習才藝時都太心急,也太貪心,就怕孩子學得不夠多,輸在起跑點上。雖然從長期生涯來看,參與才藝活動確實有許多附加價值,但在年幼階段,務必優先考慮孩子學那麼多的東西能不能負荷。

現今少子化的時代,爸媽的育兒方法大都是採用精兵政策。只要是能力所及,即使自己縮衣節食,都想要好好的栽培孩子。一般學習才藝或參加活動,多在課後進行,在美國,這些活動被統稱為課外活動。

參與才藝活動的附加價值
學習才藝最明顯的好處,是個人學得了某項特定的技能。例如學彈鋼琴,孩子不僅能彈奏樂曲,他對樂聲的敏感度也會比一般人來得好。參與才藝或課外活動,還有一些較不為人知的附加價值。

●有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增強自信心
內布拉斯卡大學麗莎.科羅克教授,曾對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及其成效做了相關的研究。她發現這些參與課外活動的孩子對自我的期許較高,且日後所受的教育程度也較高。她指出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會去思考,我喜歡什麼?我的長處有哪些?這些不斷的自我探索,使得個人對自我瞭解更深也更廣,不但容易達到自我的認同,也有助於實現自我。

科羅克的研究成果顯示,參與課外活動的孩子,在校的功課表現較佳,自尊心較高。因為要能參加活動,又要顧及功課,孩子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善於管理時間的能力。同時生活有寄託和樂趣,他們就比較沒有吸毒、濫用藥物,或成為中輟生的問題。

●到晚年時,能延遲老化的速度
美國密瓦基醫學院帕金氏症研究中心的主任,湯姆斯.佛里特屈博士,曾做了一項有關青少年時期的學校生活對其晚年時期心智靈敏度的研究。他追蹤調查349個受試者,在1940年代高中的學校生活記錄,特別針對他們參加過的課外活動記錄加以收集整理,然後比對這些人在75歲時心智健康狀態的評估報告。他發現如果受試者在同一年的高中生活中,參加兩種以上的課外活動,進入老年期後較少有精神痴呆方面的問題。

參與課外活動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使得原本就有心栽培孩子的爸媽,信心更加堅定。他們會迫不及待的希望給孩子安排更多的活動。

爸媽要瞭解孩子的極限
但是,各位爸媽可曾想過人們的極限在哪裡?即使是大人,一次又能消化、掌控多少事情,而不落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呢?根據行為科學的研究發現,這個神奇的數字是「3」。事不過三是美國軍方遵奉的黃金準則。美國的神經科專家提納.西凌指出,一般人一次只能掌控三件事情。一旦增加到四件事時,個人對處理事情的效率便明顯的下降。

爸媽如果想要把這樣的原則應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該如何去做?基本上,上學要算成其中的一項,孩子可以另外參加兩項課外活動。

至於學什麼才好?參與課外活動或學習才藝,應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喜歡音樂,有的偏好美術。有的天生好動、坐不住,喜歡運動、打球或游泳。簡單來說,只要孩子有興趣,不妨鼓勵他多多嘗試。但要切記:不要貪多!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做決定
有的孩子學東西,常常只是三分鐘的熱度。剛開始興致勃勃,經過一段時間後,蜜月期不再,便不願再付出心力,好好的下功夫學習。爸媽看到孩子半途而廢,會感到失望和生氣。甚至憂慮孩子這樣的心態,長大後如何能擔當重任?其實,爸媽擔太多心了。

美國德州奧斯丁大學凱瑟琳.布魯克斯教授在她所著的《你主修什麼》(You Majored in What?)一書中,不但勸爸媽不要過度擔憂這種三分鐘熱度的現象,她甚至覺得這是一種聰明的自我探索。只要嘗試過,不管是好是壞,這些寶貴經驗,都會讓孩子瞭解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

當孩子學習某項才藝,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開始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時,爸媽可以跟他討論。例如,已經預先繳了一期的學費,孩子有責任做到有始有終,把這一期學完。到時候如果他仍然選擇不再繼續學習,爸媽便應由孩子自己決定。或許有些爸媽會顧慮孩子好逸惡勞,讓他自我做主,他一定什麼也不想學,只想成天看電視或玩電動、打電腦。其實不然,當爸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時,孩子自己會真的去思考,所做的決定可能和你預想的不一樣。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