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
孩子真的比不過別人嗎?
我觀察到許多父母的不安與焦慮,怕自己的孩子長得不夠快、不夠聰明、學得不夠多。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跟神童一樣的厲害,我家孩子怎麼沒有那麼強?現在就好像快要輸在起跑點,將來怎麼能跟別人競爭?
面對這樣的疑慮,父母要先建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個人能力的發展,在早年受到年齡的影響特別的大。例如:在0~1歲間,每一個月的成長多麼快,俗話說「七坐、八爬、九長牙」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應該回歸到兒童發展的本質上,在做任何比較之前,要先界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當你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時,請把握第一個原則,他們必須是同一個年份出生,最好不要差太多個月。如果你把兩個年紀不同的孩子做比較,通常年紀較大的那一個,能力及發展方面會比年紀較輕的厲害,那是因為「年齡熟成」的關係。
多練習觀察孩子的表現
父母不妨練習做些兒童行為觀察,嘗試如何更有效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例如:在等候接孩子時,請把握機會用心觀看孩子如何與他人互動——孩子對老師的教學是否仔細聆聽?對於要求的事物是否勇於嘗試?跟其他小朋友如何互動?在群體中的表現為何?
當你看到孩子良好的表現時,例如:跟著教練的口令做動作練習。課後,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剛剛在旁邊看到你很認真跟著教練做動作;這是個好方法,認真的學習態度能讓你很快學會新事物。當然孩子也會有做不好的時候,例如:在老師教導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愛跟旁邊的同學說話,父母可在課後告訴他你看到他這樣的舉動,跟他討論在上課中講話會干擾老師上課,讓孩子想一些可以改善這種行為的方法,然後鼓勵他去實行。
孩子的能力靠點點滴滴累績
父母還有一種焦慮是擔心孩子能力不足。認真的父母們的確花了許多心思學習相關的幼兒教育,也希望能儘早培養他各方面的能力。孩子有幸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真是好福氣。只是有的父母太心急了,太早訓練孩子太難的技能。當孩子的能力尚未達到該有的程度時,父母即使花很多的心力,也不能達到效果。父母應了解能力的培養有如聚沙成塔,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
不勉強孩子做沒準備好的事
爸媽常見的疑問中碰撞觸到孩子怕黑的心理。通常學齡前甚至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因為智育和心理的成長還不夠成熟,他們會害怕黑暗;許多問題就從怕黑衍生出來,例如:晚上不敢自己上廁所、不願自己睡等。孩子怕黑這個挑戰,不是單純走到開關的地方,把按鈕打開。有的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電燈的開關在哪裡,把按鈕一開,不就燈火通明,自己開燈有這麼難嗎?為什麼就是做不到?都這麼大了,還這樣的依賴,將來怎麼獨立呢?
不懂兒童心理的父母,如果過度勉強孩子去做他還沒準備好的事(自己開燈上廁所,自己睡),孩子在表面上會順從父母的指令去做,但是他並不見得能做得很好。記得當我小時候被要求自己睡時,因為怕黑、怕鬼,每晚都是頭蒙著棉被;我想,如果鬼來了,它看不到我,我也不會看到它,這樣比較安全。如果是在冬天還好,但是在夏天,頭蒙棉被也算是個酷刑。
用陪伴灌注日後的勇敢和獨立
父母最好的解決方法是陪伴,讓孩子體會父母對他的愛和支持。不要怕麻煩,那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你的陪伴就是在幫孩子灌注勇敢與獨立的功力。當孩子的安全感需求被滿足,日後他不但會變得很獨立,同時也會具備勇氣,面對挑戰時,就會不屈不撓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