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自玩耍 學自處


文/信誼編輯群

許多爸媽常覺得孩子好黏人,不論看書或玩玩具都要拉著爸媽一起才行,但是小叡很不一樣!雖然他也喜歡爸爸媽媽跟他一起畫畫、看書、玩玩具,但是3歲以後的他,愈來愈會自己玩,一堆積木、幾輛玩具車,他就能獨自玩上半天,還可以自言自語編出一段有趣的故事。

獨自玩的能力是日積月累的
從孩子不黏人、會獨自玩開始,爸媽多半覺得少了被孩子緊迫盯人、行動受限的壓力,多了一分孩子終於長大的欣喜。但孩子並非突然就會自己玩,這項能力是要靠經驗累積的。

仔細想想,你家的寶貝在小嬰兒階段,當他感覺身心舒暢,不就是躺在小床裡玩弄著自己的小手、小腳,咿咿呀呀發出聲音或噴噴口水?即使大人無法得知他在想什麼,也已經感受到寶貝自己玩的愉悅。當他會爬、會走之後,雖然很黏人,需要爸媽留在視覺範圍內才安心,但他同時也正享受著獨自移動、四處探索的樂趣,對自己的「玩耍」超級專注。孩子延續愛玩的特性,3歲後獨自玩的能力可說是水到渠成。

讓孩子保有「自己玩」的樂趣
當孩子有過獨自玩的成就感時,的確可以增強他自己玩的動機。不過,爸媽有時會不自覺地介入而干擾了孩子的自主遊戲。比如說,買了新玩具給孩子,當他興奮地倒出配件,七拼八湊組裝時,如果爸媽認為孩子沒有按說明書的指示而「亂玩」,出口糾正或要求他照著步驟做,可能就打斷了他自己嘗試探索的熱情。

有些爸媽則是孩子一邊做著,一邊不停地誇獎或鼓掌,還過度積極指導他:「你放這裡看看、再拿一個紅色的⋯⋯」過多口語上的介入或甚至出手幫他做,也可能會打斷了孩子的專心、思緒和遊戲的樂趣。

所以,當孩子正投入遊戲中,爸媽最好等他玩一個段落,表現出期待回應或需要協助時,才跟他說:「你剛才好專心,搭了好長的積木軌道喔!」或是「我發現你用不同的方式蓋城堡,這樣更堅固呢!」藉此肯定孩子的表現以及練習自處的能力。

獨自玩,為獨立思考和自處打底
獨自玩不限於靜態活動,也可能是動態的,像是玩球、騎車等等。孩子從獨自玩的過程,一步步認識、感受自己的能力,並統整自我,摸索如何與自己相處。這個歷程,除了讓他有機會充分實踐自己的想法,也讓他在遇到問題時,學會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從中培養出獨立思考、判斷、選擇、做決定等能力,自信心也會提升。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