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兄姊,有利孩子發展解決問題和情緒調節力

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準媽媽暴露在壓力下,孩子日後可能會出現健康及行為問題。準媽媽除了運用紓壓方法降低壓力對自己與孩子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近期德國一項追蹤孕期至孩子10歲的研究發現,有兄姊的孩子,透過手足互動,能有效降低由準媽媽的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

江秀雪 輯譯

1歲是發展認知、社交和情感能力的時期,可以建立未來健康以及成就的基礎,但是,如果幼兒在這段期間暴露於環境壓力之下,就會對認知、社交和情感能力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而胚胎時期母親的壓力,正是日後1歲幼兒最主要壓力的來源,並影響其行為。

德國萊比錫大學分析373位母親從孕期至孩子10歲長期間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母親必須填三份問卷來檢核哪一種她們感受到的社交或是環境因素,在孕期讓她們備受壓力,以及對孩子行為問題是否增加?然後,對照家中若有兄姊,能否減少此負面影響?

結果顯示,缺少足夠的鄰居社交圈會提高孕婦壓力,母親因此在寶寶出生後沒有快樂幸福感,孩子在7歲、 8歲 或 10歲時的行為,也比較容易有偏差現象。但是,有兄姊的孩子,負面行為會減少,因為和兄姊互動,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調節自身的情緒問題,換句話說,年幼孩子透過與哥哥姊姊的互動,可以發展出更好的情感、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家中如果有年紀大一些的兄姊,還可以讓父母對年幼孩子產生不同的期許,減少過度擔心或嚴苛管教,有助於建立較好的親子關係。

在少子化的今日,家中即使沒有手足,或許也能仿效這個研究傳遞的訊息,讓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有一些兄姊般的互動對象,陪伴成長。而準媽媽們也不要忽略自己的鄰居社交圈,趁早鞏固充滿幸福感的環境。

資料來源: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