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寶寶睡得好的感統活動──輕柔撫觸,寶寶神經安定好入眠
自從孩子接連誕生後,如何讓兩個寶貝快樂成長,成為媽媽關注的重心。4歲的小元活潑好動,但是討厭睡覺,上床永遠是他與媽媽間的戰爭。3歲的小芸會乖乖上床,但每回躺在床上,她的腦筋總是還沒有停歇,要拖很久才能入眠。聽小姑說,他們家2歲的小松平日不喜歡別人碰觸,晚上睡覺常會驚醒,睡眠品質一直不太好。媽媽看到身邊每個孩子各式各樣的睡眠問題,很想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一覺到天明。
造成孩子睡眠品質不佳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說來,像是房間燈光明暗、溫度、身體不舒服、心理和情緒問題等等都有關係。不過,從感覺統合的角度來看,像上述例子中過動孩子的身體動個不停、嘴巴說唱個不停;聰明孩子的腦筋動個不停、忙著思考;「觸覺防禦」強的孩子整天處於身心緊繃的狀態,這些都是造成睡眠障礙的諸多因子。
熟睡及深睡期不足,影響健康
無論是難入睡或是做惡夢半夜驚醒的孩子,他們不僅整個睡眠時數較短,而且在睡眠的四個階段中,會因為入睡期和淺睡期時數增長,使得熟睡期和深睡期時數減少。這樣的睡眠障礙情形,會讓他們隔天精神不濟、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僅學習成效降低,情緒也會較不穩定。長時間觀察發現,睡眠不佳的孩子也會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生病,身高成長較緩慢。
創造優質睡眠,從嬰兒期開始
人類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優質的睡眠能幫助我們養精蓄銳,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在熟睡期及深睡期,腦下垂體會大量分泌生長激素,進而促進生長發育、修補身體組織。孩子的熟睡期和深睡期,約佔每天總睡眠時間的一半,是一生中睡眠時間佔一天最大比重的階段,難怪台灣人相信:「嬰仔嬰嬰睏,一瞑大一吋。」
老一輩的中國人在照料嬰兒時,習慣用布緊緊包住孩子的身體,給嬰兒持續的安全感。美國父母則通常在孩子入睡前,貼心地把他的棉被邊緣緊緊塞在孩子的身體下,將孩子包覆妥當,避免他著涼,也希望他做個好夢。對照之下,可見中、美父母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蠶寶寶」遊戲,讓寶貝放輕鬆
我們要提供一個快速幫助孩子入眠的活動——「蠶寶寶好入眠」。請爸媽協助孩子在床上或和室的地板上進行,幫助寶貝達到安定神經、放鬆情緒的效果。
■適合年齡:1 歲以上的孩子。
■道具:毛毯、毛巾被或薄涼被;媽咪洗臉專用的軟刷或較軟的牙刷;小型電動按摩器(裝電池的)。
■玩法:
1.將毛毯平鋪,讓孩子俯趴在毛毯上,用軟刷由上往下,刷孩子的四肢(手臂及大腿、小腿)及背部的肌膚,每處刷10下。
再讓孩子翻轉成仰躺,刷孩子四肢的另一側肌膚,每處刷10下。
2.用小型電動按摩器,放在孩子的四肢及背部,每處停頓約10秒。
3.請孩子移動身體,仰躺在毛毯的邊緣,頭伸出毛毯外。爸媽用包春捲的方式,將孩子裹在毛毯內。
4.爸媽將一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另一手放在孩子的骨盤處,輕柔地前後晃動孩子的身體。
■為什麼要這樣玩?
●用軟刷刷孩子的四肢及背部,或用毛毯緊緊包裹著身體,這些都讓肌膚得到重的觸壓感,如此身心就得到放鬆,能輕鬆入夢鄉。
●電動按摩器的震動,能讓皮膚、肌肉、肌腱及關節,同時得到緩和的觸覺與動覺刺激,提供腦部調節與鎮定的功能。
●統合的腦,能讓人順利安眠。當孩子的身體被輕柔地左右晃動時,能提供他適當的前庭刺激,有助腦部的整合。
針對孩子的特質,漸進引導
一般孩子喜歡被毛毯或毛巾被裹著,讓全身得到豐富的觸覺刺激;而觸覺防禦強的孩子可能會排斥毛巾被或毛毯,偏愛用涼被。對這類孩子,剛開始進行遊戲時請不要強迫他,但進行了一個月之後,可鼓勵孩子嘗試用毛巾被裹身,再過一個月,則可以鼓勵他嘗試裹上毛毯,體驗不同的感覺。
特別要提醒爸媽的是,玩這個遊戲的時候,爸媽一定要在旁監督,以免發生孩子被毛毯悶住的意外。孩子活動時,爸媽必須清除周邊空間雜物,也要避免孩子跌下床,或撞到東西而受傷。燈光要調暗,尤其是要避免天花板上的燈具直射孩子的眼睛;爸媽晃動孩子身體的動作也要輕柔,才能達到幫助安定神經的效果。
此外,爸媽平日如果能在孩子睡前,幫他洗個舒服的溫水澡,或是規律地幫他按摩全身,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孩子放輕鬆,更容易進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