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
「媽咪,我會雙腳跳呼拉圈了喔!」
「哇!你學會了呀?」
「對呀!不過我還不敢爬高的架子」
「這樣啊,這是你的下一個挑戰嗎?」
「對啊,還需要再練習一下!」
大動作一直是我家孩子的弱項,尤其是高度、速度這種稍微有點刺激的,對個性謹慎的他來說都是特別有挑戰的項目。但比起他多學會一項動作,我更開心看到孩子對於「挑戰」的開放態度。
害怕失敗其實是擔心自己不夠好
在臨床工作的經驗中,我們常遇到一些孩子很害怕失敗、很抗拒困難,玩桌遊或跟同學比賽一旦輸了,就有很大的情緒,跟大人玩遊戲時,也會要求大人「不准贏」。面對失敗和錯誤,有時則會找藉口怪罪其他人。
除了在意輸贏,這些孩子也很需要不斷驗證自己「很棒」,所以他們常常掛在嘴上的話是「我很厲害吧!」,並且要求大人的稱讚或注意,相對地,也容易貶抑其他人「很爛」、「很弱」。
其實孩子在講這些話、爭取這些「成功」表現的同時,背後通常源自於一種焦慮:這些孩子擔心,若自己表現得不夠好,就代表自己是「不好的」。
「老師沒有稱讚我做得很棒」→「我不好」
「我輸給他」→「我不好」
「承認我做不到這件事」→「我不好」
「承認別人很厲害」→「我不好」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成為一個「好」的人,在心理學、兒童發展或正向教養的語彙中,我們稱之為「(自我)價值感」。正向、有效能的價值感,可以帶來愉悅、帶來努力動機,相反地,價值感低落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做不到、覺得自己不好,因而感到挫折、痛苦、放棄努力。
不過每個人認為的「好」不太一樣。理想上,我們希望一個人知道「不管我是不是成功,我都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失敗不代表我是不好的人,只代表我還有某些能力可以再進步。」可惜的是,許多孩子所接收到的訊息,讓他們誤以為「身而為人的價值,取決於自己表現得好不好」。因此「表現不好」直接威脅到自己的價值感,自然需要極力地避免。
不只是孩子,很多成人也是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因此會很希望贏得上司的喜愛、在團隊裡把其他人比下去、不能接受有人比自己厲害、否認失敗、找藉口推諉責任或試圖脫罪等。
不可否認的是,「想要表現好」、「想避免失敗」是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可以支持一個人奮力唸書、勤奮練習、交出亮麗表現,因此很多有著這種信念的人,都有亮眼的外在成就。
但這種信念最大的風險就是,一旦面臨了失敗或挫折,對一個人的打擊之大,常常是難以承受的,有人因此一蹶不振,或是還沒開始嘗試,就被想像中的「失敗的後果」給嚇得躲起來,一輩子不想踏出去面對。而即使沒有逃走,在每一次面對挑戰時,也都帶著極大的焦慮與壓力。
引導孩子面對挫折的要訣
有一些要訣,可以幫助我們教養出能夠面對挫折、不害怕失敗的孩子!關鍵就是讓孩子理解「不管我是不是成功,我都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失敗不代表我是不好的人,只代表我還有某些能力可以再進步。」
要訣1:幫助孩子肯定自我
當孩子做出一個厲害作品、克服一項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你好厲害!好聰明!」,而是說「哇!你進步了!怎麼做到的?」把「來自大人的評價」轉換為「來自孩子對自己的肯定」。
要訣2:重視過程、不強調結果
跟孩子玩遊戲贏了時,不要說「嘿嘿!我打敗你了,你太遜了!」而是說「我這次有在腦袋裡做計畫,所以成功了!」把焦點放在過程中的努力,而非強調結果好壞。
要訣3:示範如何面對失敗
相反地,我們落敗或失敗時,也是個示範的好機會,不要說「可惡讓你贏了!」、「你只是運氣好」,可以說:「唉呀,輸了好可惜,我這次沒注意到防守,下次我要再挑戰看看」。
要訣4:陪伴孩子一起克服失敗
當孩子寫作業、做作品遇到困難時,不要批評他「你就是都不專心、不努力,才會做不出來」,試著陪他一起研究如何克服:「我注意到你現在已經很會畫直線,是哪個部分比較困難?」
透過這些經驗,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理解「做不到不是我不好,只是我還沒學會」,就能培養所謂的
「成長型思維」,面對挫敗時不會視為對自己價值的打擊,自然能將焦點放在能力的提升與進步,迎接下一次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