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沒朋友


文/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〡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某天一場講座剛結束,有位家長立刻跑過來問問題,他擔憂的說孩子在學校沒有朋友,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孩子叫方方。方方開始上學快兩個月了,讀的是公立幼兒園,「設備好、課程好、師資好」是家長的形容,顯然對於學校十分滿意。從方方開始上學之後,爸媽每天都會問他:「在學校有沒有跟同學玩?有沒有交到好朋友?」一開始方方說沒有,大人還不以為意,想說剛開學嘛,沒那麼快,可是一週、兩週過去了,方方還是說「沒有朋友、沒有跟同學玩」讓爸媽問得越來越擔心。忍不住去學校找老師,想不到老師的觀察竟然是:同學常常邀請方方一起玩,可是方方總是杵在那裡,好像手足無措,所以最後同學都跑去跟別人玩了。

老師覺得這沒什麼,慢慢引導就好,但家長實在太擔心了,忍不住跑來詢問。所以,孩子沒朋友,到底該怎麼辦哪?

沒朋友也別急,如果他自己懂得找樂子
沒有朋友,到底該不該擔心呢?那就要看看沒有朋友的原因是什麼了!孩子沒有朋友的原因大約可以歸納如下:

一是孩子本身氣質較為退縮、面對社交情境容易焦慮,這樣的孩子自然會想要逃避社交情境,或者雖然心裡很想跟大家一起玩,卻難以踏出那一步。

第二個原因,則是孩子的社交技巧不好,例如:不知道怎麼開口邀請、不會控制力道、想要自己決定玩法、故意搗蛋想吸引注意等,都是「想跟大家當朋友,卻用錯方法或不得要領」的表現。

第三個原因,則是過去在社交上有受挫的經驗,例如有些孩子曾被排擠,或是自己覺得別人不喜歡他(有時其實是孩子錯誤解讀別人行為的意思),在後續跟同儕相處的時候,就變得有所顧慮、裹足不前。

第四個原因,則是個性上原本的社交動機就比較低,喜歡自己找樂子、沒有很想跟大家互動,或是身邊只要有一、兩個朋友就覺得足夠,跟前述幾項相反,這樣的孩子是「不為」而非「不能」。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朋友是因為受限於能力、想要但做不到(前三項因素),那我們就可以幫他一把,但若發現孩子社交能力沒有問題,單純只是喜歡獨處,那倒是不需要太擔心。

從不一樣的意見,訓練孩子的溝通能力
人際互動,在孩子的發展中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面向。人際互動的品質夠好,對孩子的語言、認知、自我概念等許多面向的發展都有幫助。而在人際互動中,有一個很關鍵的能力,叫做「溝通協調能力」,亦即孩子能否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表達出來,讓其他人理解,並且互相協調、配合。這之間不是只要會講話就好,除了口語表達能力,還需要很複雜的心智運作。例如,孩子首先需要判斷自己跟他人的關係。因為,跟家人、跟陌生友伴、跟熟悉的同學朋友,所要用的語言也不太一樣,而有求於人或是據理力爭時,說法也不同。此外,孩子需要練習從他人的肢體語言、語氣、神情等判斷他人的想法、意願,必要時調整自己的立場或條件。

這麼複雜而重要的能力,自然沒辦法速成,而是需要在長大的過程中,反覆不斷的練習,從一次一次的經驗中慢慢累積能力。例如,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他的感受與想法,我們示範如何傾聽,同時也示範如何說明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比方說,十點要上床睡覺,白天才會有足夠的精神做喜歡的事情;或是當孩子有不一樣的意見時,試著去協調和達成共識:每天可以玩多久的桌遊,彼此可以先試著各自陳述自己的意見。在這樣的討論歷程中,可以讓孩子培養出良好的互動能力、人與他人的關係中不至於只會委曲求全、犧牲自己的想法,並能理解到自己是有價值而值得被尊重的。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如果發現孩子很想跟大家相處,卻力有未逮,該怎麼辦呢?

● 從一、兩個朋友開始嘗試,逐步降低焦慮
如果孩子是因為太過退縮、容易緊張焦慮,或是過去有些不好的經驗所以抗拒,我們要幫忙降低困難度,漸進的幫他們重建信心。可以從一、兩個對象開始,若是熟悉的人更好。例如:家庭友人的小孩、親戚小孩等,先試著讓孩子自然的玩在一起,從旁給孩子一點鼓勵,並肯定他的努力。有了一、兩次的成功經驗,再慢慢試試看比較不熟的對象,或是比較長的時間、比較多的人。

如果發現孩子是社交技巧不好,那就要趕緊幫忙他,以免孩子受挫經驗多了,轉為退縮或是否定自己(見圖4-5)。可以事先給孩子一些建議,例如:「今天會見到山山,你想帶玩具跟他一起玩嗎?」;點出孩子做得不錯的地方,例如:「你這次跟山山玩,有帶自己的玩具分享,所以你們玩得好開心」;點出別人的感受和合宜的方法,例如:「你直接把玩具塞給他,讓他嚇了一跳,不知道你的意思,下次你可以試試看問他要不要一起玩」。平常在講故事、看卡通的時候,若是看到好方法,也可以講出來讓孩子了解「原來可以這樣做」。

從一、兩個對象開始,訓練孩子的社交技巧。
×「你就是太膽小才會沒有朋友,要大方一點!」
○「今天會見到山山,你想帶一些玩具跟他一起玩嗎?」

● 大人轉念,接納孩子的本質
如果孩子不是能力有限,而是喜歡獨處,那就是我們需要調整想法、接納孩子。我們有時會有許多既定的價值觀,覺得某些行為才是理想的、好的,進而把這樣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些既定的正向價值觀的背後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以及沒有這麼做,真的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嗎?覺察自己的盲點,有時就能找到親子關係的轉捩點喔!

 
本文轉載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作者: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出版社:任性出版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