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姨說「拜拜」﹗-幫助孩子發展社會性語言

一歲到三歲間,是孩子口語能力發展迅速的階段,也是孩子發展社會性語言的大好時機,父母可不要錯過了。

文/黃美湄

社會性語言幫助孩子展開人際關係
晴朗的早晨,幾個年輕媽媽不約而同地帶著孩子在公園裡穿梭。孩子們追逐得正起勁兒,一不小心,小文和小剛兩人相撞摔倒在地上,只見小文行個禮說︰「對不起﹗」小剛則板著臉怒吼一句︰「你很煩喔﹗」小剛的媽媽面對著不滿三歲卻語出驚人的孩子,又尷尬又生氣。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媒介,透過口語和肢體語言,人際關係也就開展起來。一歲到三歲之間,是孩子口語能力發展迅速的階段,從單字到簡單句子的表達,孩子運用它和周遭環境產生互動,同時也開始學習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什麼樣的話才是適當的表達。

言教重於身教,請成為孩子最佳模仿對象
在這段年齡裡,孩子已經能夠注意聽大人談話,也喜歡模仿大人說話的口氣和動作,所以正是父母幫助孩子發展社會性語言的大好時機。如果您不想讓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像小剛一樣,下列方向是不容忽視的︰

禮貌話語的引導
「謝謝」、「對不起」是生活中常用的禮貌話語,父母如果很自然地把這類語詞及說時的態度放在生活中,並特別留意對孩子表達,則孩子較容易學得。

社交經驗的提供
帶孩子接觸群體,與其他成人或小孩接觸,讓孩子在人群之中,聽到不同的談話節奏,體驗輪流交談,感受友善與親密的話語等等,將能促進孩子良性的學習,並提昇表達的成熟度。

生活內涵的豐富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交談外,和孩子一起唸故事書、玩遊戲,引導並鼓勵孩子樂於聽與說,孩子對語彙、語意的理解,必然也隨之更加豐富而表達流暢。

肢體語言的影響,早於口語語言
其實,協助孩子社會性語言的發展,並非只著眼於一到三歲而已。嬰兒時期,孩子會喃喃出聲來表示他的需求,渴望父母回應,此時便已經進入「社交性發聲期」。

不滿一歲的孩子,揮手表示再見,或將小手靠在唇邊吻別,也充分展現出肢體語言的功能。這些行動,經過鼓勵、肯定,無形之中成為孩子與人互動的基礎,在口語充分表達之前,早已影響深遠。

語言的「質」重於「量」
許多小家庭中的全職媽媽常問到︰家中只有自己和小孩,是不是得不停地和孩子說話?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健談的人,怎麼辦?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來說,語言的「質」比語言的「量」恐怕更具有實質的意義;健談固然很好,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份量。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受先天能力的成熟與後天環境的培育,兩種因素交互的影響。當父母能把握語言發展的契機,並提供適當的刺激,那麼所費的心思,便應足以幫助孩子成為受人歡迎的社會人。

※文章出自《學前教育月刊》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