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制力,必須從小引導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教育與健康學院教授

有些爸媽很怕帶孩子上百貨公司,特別是經過玩具部門的時候。有的孩子很講理,不會有太多的要求,有的孩子卻像個小霸王,看到什麼要什麼,一點也不能克制自己。爸媽該怎麼辦呢?

個人行為的自我控管來自內心的意志力,當個人與周遭的人或環境互動產生衝突時,就特別需要自我約束。有些人可以控制自己,但有些人就是按捺不住;不同的行動,導致的後果也迥然不同。

知名的棉花糖實驗測試孩子意志力
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米斯邱博士曾經針對4歲的學齡前孩子的意志力做了一項很簡單而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的過程是將受測的孩子安置在一個小房間,桌上擺了一個裝著棉花糖或其他誘人的零食的盤子,研究人員告訴受測的孩子,如果等到他回來時(15分鐘過後)才吃糖,就會再多給一顆。如果實在不願意再等下去,那麼可以按桌面上的鈴,讓研究人員知道,然後就可以把糖果吃掉。

許多在當時參與這項實驗的孩子,在受測前都說他們可以等超過預定的時間。可是有一些孩子連一分鐘也沒等滿,就把棉花糖吃了;另外一些孩子的確掙扎了幾分鐘,最終還是放棄等待。這群孩子在實驗時被歸類於低意志力的一組。

意志力強的孩子懂得找方法抵擋衝動
轉眼之間,這群孩子上了高中,華特.密斯邱博士根據他平日對這些孩子的觀察,突發奇想地決定去追蹤這些當初參與測試的孩子,這個後續的研究卻有了很有趣的結果。在與當初的低意志力組做比較,高意志力組的孩子,在高中時比較沒有行為不良或藥物成癮,也沒有過度肥胖的問題,並且,這些孩子在美國的大學入門學測(SAT)的平均成績也高了210分(SAT滿分是2400)。

又過了幾年持續地追蹤調查,高意志力與低意志力的兩組再做比較發現,高意志力組的人完成大學學業的比例較高,收入也較高。低意志力組的人,有較高的入監服刑率或藥物成癮、酗酒的問題。

研究發現,那些早年對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日後對自我的約束力,其穩定度相對一致;換句話說,在4歲時的自我控制表現具有預測性,因為即使長大成人之後,他的意志力還是與早年相類似。

自我克制的能力,必須從小引導
自我克制的能力,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無所不在,深遠的影響更是令人咋舌。試想小時候的一顆糖,到了成人時候,那顆糖,也許是一件衣服、一雙鞋或是一支最新出產的高級手機。當人們無法控制自己面對誘人的商品時,只要稍不克制、無盡的刷卡,很容易成為月光族或變成了卡奴。如果是其他更嚴重、無法抵擋的誘惑,就可能會跌落危險的深淵了。

有些爸媽得知這個實驗就變得很好奇,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反應,於是也模擬做實驗。如果你的孩子是等不得的那一個,請先不要擔憂,你還來得及引導孩子,給他改變的機會,建議爸媽採取以下作法:

1.合理的期待
當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時,必須先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個性。根據兒童發展,孩子要等到6歲時才開始懂得自我控制。當爸媽的求過高時,孩子因為能力不及,達不到要求時,會造成失望氣餒而自我放棄。例如:在上述的研究讓孩子等上15分鐘,他還可以忍受。如果等待的時間長達1小時,可能只有非常少的孩子可以捱過冗長的等待時間。

2.跟孩子一起發想解決之道
例如:問孩子如何做,才能渡過那漫長的15 分鐘,一起討論可以做什麼事來轉移自己對糖果的注意力。

3.瞭解孩子的心情
鼓勵支持他堅持對抗棉花糖的吸引力,克制那股想要盡快吃下去的衝動。告訴孩子他很勇敢,可以自己抵抗這個想法。鼓勵他再撐一下就過去了。

4.看到孩子的努力,並給予適當的獎勵
當孩子完成了一個艱鉅的任務,例如:等超過15分鐘,告訴孩子你為他感到很驕傲,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然後給他獎勵。跟孩子講好的事,爸媽一定要言而有信。如果孩子努力了半天,爸媽卻黃牛,孩子就會失去信任感,一旦孩子失去了對爸媽的信任感之後,他就不會再願意努力,也就錯失了學習自我克制的機會。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