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桌遊3訣竅,陪孩子動手、動腦、長智慧


 
編輯整理/尤嘉莉

許多報導都曾指出、幼童因長期接觸只能提供單向訊息的3C產品及遊戲、缺乏人際互動,因此可能導致發展遲緩、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與語言障礙等問題。

學齡前孩子正值口語溝通、手眼協調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期,建議爸媽,除了盡量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為孩子選擇能促進思考與專注力,且能實際操作的益智玩具,才是王道!所謂的益智玩具,是以推理思考和解題為主的玩具類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基本款益智玩具,就是傳統的「七巧板」。近年來,益智玩具不斷推陳出新,究竟這些「不插電」的遊戲,具有哪些神奇魅力與優點呢?

動手、動腦、動身體的益智玩具
「耶!過關了!」益智玩具的獨特吸引力就在於破解後的興奮與成就感,讓過程中所有「卡關」的辛苦挫折都化成過眼雲煙。對親子來說,益智玩具還有哪些魅力與優點呢?

很多爸媽以為只要讓孩子玩電腦益智遊戲就可達到相同效果,不需購買實體的益智玩具,其實並不正確。事實上,處在「具體運思階段」的學齡前孩子,唯有實體操作的經驗才會在腦中留下學習痕跡;電腦或手機遊戲中炫麗的聲光效果或許更吸引孩子注意,但卻無法透過實際操作達到自我校正的功能。此外,實體的益智玩具玩法多元、有彈性,可視孩子年齡與發展程度隨機變換玩法,這也是電腦遊戲在有限的程式控制中無法比擬的。

化難為簡,在遊戲中快樂學習
益智類玩具大部分都和數學有關,在加入特殊情境元素的設計之後,能將一般人望而生畏的數學變得有趣、好親近,自然而然開啟孩子邏輯思考的能力。以《數字賓果123》遊戲為例,就是一種有趣的算數競賽,可以增進孩子數感與點算能力,學習數字與數量間的對應關係。賓果遊戲緊張又刺激,需要眼明手快,枯燥的數學也瞬間變得討喜了!

培養解決問題、主動思考的能力
玩益智玩具時,孩子在過程中會不斷嘗試各種方式以尋找答案,因此能讓孩子在遇到難題時,逐漸學會彈性運用不同策略,自然也增進了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供2人以上共玩的遊戲,還有助於孩子學習等待與輪流的概念。此外,爸媽可在遊戲中趁機觀察孩子的人格特質與個別差異,包括:目前擅長或缺乏哪些技巧或能力、面對輸贏等情況有何反應等等,以提供孩子適時引導。

爸媽用心陪、孩子開心玩
有些爸媽常不知怎麼陪孩子玩,或是跟孩子一起玩時,氣氛總變得很嚴肅、彷彿在上課:「這不是昨天才教過,為什麼又忘了?」提醒爸媽別心急,親子共玩最重要的訣竅,就是將自己當成小孩,陪孩子一起找答案,當孩子感受到爸媽的用心陪伴,就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喔!下列幾個小訣竅供爸媽參考:

Tips1. 玩了就知道∼邊玩邊講規則
年紀小的孩子較缺乏耐心,若等爸媽說完「落落長」的規則,他們可能已經不想玩了。因此,在開始玩之前的規則說明可盡量簡短,先讓孩子知道成功的條件是什麼、要做哪些基本動作即可(如:翻牌→配對)。讓孩子先進入遊戲的情境中,採取「玩了就知道」的體驗式學習法,身體也會記住玩遊戲的反射動作,對大人小孩而言都會較容易熟悉規則。

Tips2. 由簡到難,玩法可適時調整
益智遊戲的玩法多元,一款遊戲的玩法少至2種,多則30種以上。爸媽可視孩子的發展程度,隨時調整遊戲規則、分段進行遊戲。例如,與數學有關的遊戲,可先從認數字、數字配對等基礎玩法開始,再進行到加減、比大小等進階玩法。

Tips3.「卡關」很正常、有贏就有輸
剛開始玩時,一旁的爸媽可別太快講答案,或一直想要下指導棋,先讓孩子盡情探索;等遇到瓶頸、覺得想放棄時,再嘗試提供線索,或和孩子討論是在哪裡被卡住、試試不同方式。若是多人共玩的遊戲,則可引導孩子觀察別人是怎麼贏的,把別人的策略學起來;接觸新遊戲時,可先讓孩子小贏、建立他的自信心,之後再贏一點點回來,讓孩子明白有贏就有輸,不需要太在意。

找桌遊:玩出STEAM大能力
 

最新觀點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