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外防疫措施逐漸放寬,但必要的公共衛生防護動作不能少,而許多國際性的研究針對疫情寶寶所提出的警訊,更需要爸媽在恢復正常生活步調時,一起用心彌補疫情期間孩子欠缺的學習與能力。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疫情寶寶,生活及身心有待修復
近幾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兒童看似受疾病的影響最輕,但不管罹病與否,孩子的生活及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改變。例如,已經染病過的孩子,面臨長新冠導致頭暈、頭痛、呼吸急促、體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對發展與學習影響重大;未染病的孩子,則因停課、父母的經濟與生活壓力、長期待在家中、體能活動大減、人際互動降低等因素,造成發展與學習的阻礙。
在各國開始與病毒共存而重返常軌運作時,孩子們在疫情期間受到的各項影響,也在醫療與教育的研究資訊中逐漸顯現出來,而且影響涵蓋多個層面,包括身體方面(體能變差、肥胖增加),發展方面(動作、語言、認知與社交發展落後、情緒行為異常、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精神方面(焦慮、憂鬱、攻擊性行為、自殺增加、同儕社會化障礙),學業表現方面(數學、閱讀能力降低)。
雖然不利於孩子的研究資料很多,但是也有專家指出,疫情下的兒童並非全都變得更不快樂,也有家庭因為成員彼此相處時間變長,感情反而更加緊密,研究也顯示加強社會連結與家庭參與,可以彌補隔離限制造成的負面影響。
4大方向,幫助疫情寶寶正常發展
當父母得知新冠疫情對孩子有如此巨大及多方面的影響時,想必會非常擔憂。以下4個面向建議,盼望能支持父母和照顧者幫助孩子成長。
1.豐富環境資源及支持
.提供具有豐富刺激性、變化性與反應性的育兒環境,增加與外界接觸,不要限制孩子只能在家中活動。
.閱讀嬰幼兒發展與育兒百科書籍,做一個更具有育兒能力的父母。
.準備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和相對應的用品與教具,減少螢幕使用時間。
.研究指出,父母承受的壓力與自身的精神疾病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直接而巨大,因此要努力減少父母承受的壓力與心智問題,以免危害兒童日後發展。
2.優化互動方式
.建議6歲以下不戴口罩,以免影響語言學習及情緒辨認能力的發展。
.努力做個有反應的父母,讓孩子感覺是安全的、被尊重以及被充分支持的。
.以互動式遊戲與刺激幫助孩子發展,尤其是照顧者與嬰兒之間有良好互動。
.建議學校每隔1-2個月進行親師溝通,而非一學期,以便改善居家教養,提早發覺孩子的發展問題。
3.加強照顧做法
.媽媽、保母、托嬰或幼兒園老師等照顧者,能與信任的朋友、老師多多討論育兒做法,以「媽媽的角色」照顧孩子,包括手勢、撫抱、說話等,最能讓孩子有安全依附感,老師如能以媽媽在家照顧的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感覺像自己媽媽照顧一般,效果自然不同。
.每天加強進行大肌肉運動的訓練、如翻滾、攀爬、跳躍、快走、跑步等,針對每個孩子適合的及需要的不同,盡量個別化指導動作與遊戲,像教練般帶領小團體活動、考量紀律(有界限)與盡興(無界限)的平衡。
.鼓勵孩子在遊戲中自我滿足,並充分表達情緒感受,給孩子建立小舞台式的說話課、包括聊天、念書、講演等。
.常常教導孩子學習社會化的3要素,也就是等待、輪流與分享。
.父母和老師扮演全方位導遊,每天安排孩子到公園等戶外場所。
4.定期發展評量
.父母老師要體認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只有身體而已,全面性發展更為重要。
.父母是促進嬰幼兒神經發展的最重要推手,老師則扮演重要的協助者角色。
.父母透過閱讀兒童發展相關書籍,學會養成定期對孩子進行評量,了解孩子在每個月齡應有的發展表現,提高警覺注意到孩子可能的發展落後指標。
.園內能定期先由老師初步評估孩子的發展,再由信任的兒科醫師看診並給予定期評估以確定診斷,透過雙邊合作能更有效率找出問題,及早介入協助。
總結來說,雖然孩子面對疫情的嚴峻影響,但是別忘記他們也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身心的韌性值得磨練與期待。給予孩子關愛與互動,父母能陪伴與傾聽,加上適當的協助與刺激,都有助於孩子順利渡過早期發展的種種不利因素。
參考資料: Jama Pediatrics ,JAMA Network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