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負責任,從小開始


文/金瑞芝︱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

讓孩子從參與每日的生活事務中練習負責,提供機會讓他理解所有的決定和結果是有關連的,孩子便能從中了解到什麼是負責的最佳態度! 

現代父母可能都有以下的共通經驗:一早睜開眼睛就像打仗,在忙著準備孩子上學要穿戴的衣物、生活和學習用品的同時,還得空出一隻手協助幼兒刷牙、洗臉和穿衣。接孩子放學時,也得一再提醒學校裡的東西要帶回家,回家後也是不斷地叮嚀孩子,要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父母總抱著一絲希望:「等孩子長大就會記得」、「每天這樣重複提醒,孩子終究會記得」。但等孩子上了小學後,很多父母卻驚訝地發現,孩子要帶的東西更多元,丟三落四的狀況卻是有增無減。究竟,孩子何時才能學會自己的事情應該要自己做?能為自己負起責任呢?

學負責,從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腳本開始
許多父母總認為責任很抽象,幼兒不會明白而且太沉重了。但事實上,許多研究幼兒認知發展的學者已提出了「腳本概念」,他們發現4歲幼兒對於時常重複經歷的事物,就能有簡單、結構性的理解。例如問4歲幼兒如何過生日,他會回應說有蛋糕、唱生日歌、吹蠟燭等具順序性、關係性的內容。換言之,幼兒每天都要上幼兒園,每天上學必須穿戴的衣物、出門前的準備等事物,幼兒是能了解的。

因此,父母可透過每天有規則性、有次序性地生活安排,來協助幼兒建立生活的腳本。例如,每天在吃完晚餐後,開始和幼兒一起準備明天上學的事物(如:先做學習單、收好學習單、準備水壺、文具盒等),當幼兒每天反覆和家長做這件事情時,他也會愈來愈熟悉該如何做,有機會展現對生活規律的掌控能力。

學負責,參與每天的生活事務是第一步
對於 1~ 3歲的幼兒,建議從生活作息著手。例如每天洗澡時,家長可在洗澡前打開廁所的電燈,然後拿毛巾、換洗衣物、拿幼兒喜歡的黃色鴨鴨等,透過一連串明顯的準備步驟,讓幼兒漸漸熟悉「洗澡的腳本」,再讓幼兒參與他能力可及的準備工作,例如讓幼兒拿黃色鴨鴨或開廁所電燈。
對 4~ 6歲幼兒而言,除了上述參與工作可持續進行以外,也可讓孩子參與較複雜的準備工作。例如,親子共讀學習單是很多幼兒園每週五必須帶回的家庭作業,爸媽可以跟孩子共同規劃,週末什麼時間要共讀?什麼時候要畫圖?讓孩子對生活的節奏能有較清楚的理解和參與規劃的經驗。當孩子能夠再次建立規劃和如期實踐的生活腳本後,父母就可漸漸放手,看著孩子接手做的過程。因為,責任的本質其實就是願意做和投入實踐的歷程,而實踐的起點,其實就是這些每天生活必須做的事。

練習做決定,讓孩子學習承擔結果
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著該做的事情,但每件事可以怎麼做,卻是個人選擇的結果。很多爸媽習慣事事幫孩子做選擇,認為自己幫孩子做了最好的決定。但這樣的作法不僅會剝奪讓孩子做決定的機會,也無法讓他了解「決定」和「結果」間有何關連。而讓孩子學習做決定,以及觀察所做決定和事情結果間的因果關係,正是孩子學會負責和承擔的關鍵歷程。

對3歲以下的幼兒,建議可讓他先學習在生活中做一些小小的決定。例如每天陪媽媽買菜的路線,要先走過麵包店還是過馬路?要先玩玩具還是先看書?這些細微的小事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但在愉快的氣氛中做些簡單的決定,卻可讓幼兒感受到做決定是有趣的,也更有參與感。除了多鼓勵4~6歲幼兒做決定,讓孩子發現決定和後續結果的因果關係,是一項更重要的課題。例如,上超市時讓孩子決定先買哪樣需要的東西,孩子決定先買冰淇淋後不久,便會發現冰已開始融化了。此時,應盡可能讓孩子思考與執行修正或彌補的行為(例如趕快回家放冰箱)。

給孩子機會,學習負責的最佳態度
對幼兒期的孩子而言,除了從參與每日的生活開始練習負責任,建議爸媽一定要讓孩子有機會理解所有的決定和結果是有關連的,並讓他體認到只要有解決問題的行動和勇氣,即使做了錯誤決定,結果仍是可以被修正的。如此一來,孩子便能從中了解到什麼是負責任的最佳態度!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