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孩子的明天,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

孩子不只活在現在,也將活在未來,教育給孩子機會,給孩子能力和勇氣,迎向未知的未來。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日新月異,參與孩子的明天,我們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向專家學習,向孩子學習。

文│張杏如(信誼基金會董事長)

何傳先生字信誼,1971 年和他的兩個兒子何壽山、何壽川共同捐資成立了信誼基金會。信誼先生自幼家貧失學,卻自學成就、白手起家。故此,推己及人,基金會原初始以濟貧助學為主。1977 年,在信誼基金會之下,成立了「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進而以關懷兒童早期教育為核心工作。

四十多年前的臺灣,大多數的父母和家長都認為進了小學才是教育的開始,零到六歲的孩子是懵懂無知的年紀。走進書店,看不到給幼兒的圖畫書;培養師資的師專沒有學前教育系;幼稚園排排坐、吃果果,唱過一年又一年,托兒所顧名思義就是托兒。我們的教育部甚至還沒有幼稚教育法。

1977 年,身為三歲和一歲幼兒父母的先生何壽川和我,決定把濟貧助學的信誼基金會,從慈善轉為教育,轉為以幼兒教育為社會關懷主軸的基金會,回應社會變遷下年輕父母的需求,提醒父母及整個社會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做一件沒有人做,但很重要,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工作,為空白的教育補位。

我們為父母搭一座橋,一座專業和實踐之間的橋梁。
把研究和專業轉化成父母、老師能懂的語言和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方法。以兒童為本位,了解兒童的發展,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了解和尊重是愛的基石,因為我們不想錯愛孩子。很多親子的衝突和煩惱,都因為我們不了解,那只是發展的進程,那只是孩子的個別差異。

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匆忙的腳步中,我們永遠在趕快、趕快的時間壓力下,父母需要放鬆,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孩子需要空間和時間,按著自己的步調慢慢長大,因為自然有自然的法則。我們要一份生活,我們想要好好過日子,在尋常的日日裡遇見幸福。

我們為父母老師建立一個支持系統,在育兒的路上與他們同行。
孩子不只活在現在,也將活在未來,教育給孩子機會,給孩子能力和勇氣,迎向未知的未來。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日新月異,參與孩子的明天,我們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向專家學習,向孩子學習。

1978 年創刊的《學前教育》月刊是我們跨出的第一步,是第一本給0 ∼ 6 歲父母的教育雜誌,因為只有成長父母才有成長的孩子;同年成立的「學前教育資料館」提供場域和知識給有志幼兒教育的年輕學子和父母、老師;「學前教育叢書」引介國內外專家的著作;二十一世紀開始的2000 年,我們每隔兩年舉辦「信誼國際兒童發展研討會」,介紹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一直到2019 年,我們共舉辦了8 屆。這中間我們分享社會也自我提升。因為父母和老師會決定孩子的教育品質和內涵。

我們建構一個平臺,和在地的力量、相關的專業團體,相互啟發、相互推升,嘉惠更多的孩子。
因為孩子要在生活中學習,離開了孩子所處的土地和文化,教育只是空中樓閣。「信誼幼兒文學獎」和「信誼兒童動畫獎」,獎勵原創作品,希望在地的人才被發掘、被看見、被培養。孩子除了世界經典,也會看到從我們土地生長出來的作品。「閱讀起步走」嬰幼兒閱讀運動借鏡國外,攜手社區圖書館、小兒科醫師,共創臺灣模式,落地生根。幼兒園學習區教具和特色課程的研發,攜手專家學者、老師和各地的幼兒園一起見證孩子的創意和潛能。

專業和經驗可以變成觀念、態度,變成書和雜誌、玩具和遊戲,變成課程和活動。也可以變成探索、發現、學習的幼兒園,親子共讀的幼兒圖書館,親子在遊戲中共學的親子館,變成親子徜徉流連的親子生活廣場。在親子的親密互動中,在孩子間的嬉笑打鬧中,在主動自發的參與中,內化學習的動能,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有思有感,快樂長大,自由飛翔。

我們把四十多年累積的資源,透過「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建構成一個知識庫。
2003 年,我們意識到電子化、網路化時代的來臨,開始持續把累積的平面資源電子化,啟動「信誼知識庫」整建計畫。多年後,面對數位時代的挑戰,2018 年開始,再將各單位紀錄工作過程的軌跡,分別加以整理,篩檢、分類,彙整成一個優質的共用資料庫。

活化的資源強化了我們教育服務的量能,而被不斷地運用在信誼的各種教育和服務工作上的資源,也有機會被修整、被重新組合、被創新。我們希望透過持續的累積和應用,進化我們的知識和資源,學習透過數位,服務更多的家長、老師和孩子,也走向不同的社群和每一位個人。

2019 年「教養諮詢1000 問」首先完成整理和建置,方便父母在面對問題時,很快的搜尋到可供參考的建議。1000 問是四十年來,臺灣無數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是我們一步一腳印和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攜手在地走過的路,可說是最貼近臺灣父母和孩子生活的教養百科。

我們深知,教育是天天的工作。在疫情中,我們持續尋找新的服務模式。
2020 到2022,疫情起起伏伏,幼兒園、親子館、親子學堂、外展活動,開開關關、時而停擺。雖然大部分的同事因疫情請假或在家工作,我們沒有停下我們的腳步。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學校停課,我們開線上幼兒園,每天定時由老師在線上給孩子講故事、帶他們唱歌、動手做活動,給父母支持,也讓孩子學習不中斷。

疫情減緩之際,實體服務則在限制人數,做足安全考量之下,逐步開放親子館和舉辦活動,甚至恢復在美術館、圖書館和百貨公司藝文季的外展活動,迎接想要回歸生活的父母和孩子,而他們也用熱情參與和歡笑回應了我們的努力。

面對三十多萬信賴我們的網上會員,我們除了以育兒分齡電子報、網路分齡專題、教養諮詢、好書與好玩具推介,活動訊息等,一路陪伴父母走在育兒的路上。為了更了解他們,從2019 年開始,我們每年做一次大型的問卷調查。從2019 年的小一新生入學準備與適應、父親角色與育兒參與狀況、0 ∼ 8 歲兒童的情緒發展,到2022 年的幼兒動作基本能力調查,每一年都有數千個父母認真回填,2021 年的問卷甚至高達9,000 份。我們希望填答的過程也是一個父母反思和了解孩子及教養方式的途徑。

親職和家庭是兒童教育的基石,我們看到了父母的困惑、煩惱和需求。
配合年度問卷主題,先後出版《您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些什麼?》和《接住孩子的情緒》小冊子,供家長、老師免費索閱,迴響熱烈,共送出了好幾萬份。2022 年「信誼專家講堂」以兒童發展和情緒問卷,共舉辦了七場線上演講,每場報名都超過3000 人,且轉傳和回看率在短短兩天都超過6000 人次,甚至上萬次。父母關心或忽略的兒童成長議題、小冊子和專家講堂的組合,建立了我們親職教育一種新模式。

面對新的數位時代,和新一代的父母,我們不斷與時俱進,用最方便也最貼近他們的方式,走向他們。父母們熱情的回應和誠摯的感謝,則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

每天我們的社會都在迎接新的孩子的到來,他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信誼的孩子,我們想一直站在這兒,陪著一代一代的孩子長大。孩子就是我們社會的未來,給他們健康快樂的童年,就是給我們社會美好的未來,他們的成長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共同的祝福。父母加油!信誼加油!大家加油!

※本文取自〈2022信誼年度報告〉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