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閱讀,磨練孩子的思考與表達


諮詢/劉幸玫 信誼實驗幼兒園資深研究教師
採訪報導/黃美湄

教室裡,孩子們聚精會神的看著老師展開的圖畫書,想著老師剛剛的問題,認真地翻開圖畫書頁,你一句我一句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趕緊將這些孩子五花八門的答案,聚焦到關鍵問題上,讓孩子們互相辯證自己的看法……。這是信誼實驗幼兒園裡「閱讀討論」的場景。

讓孩子「進入書中」與角色/作者對話
以閱讀為特色課程之一的信誼幼兒園,曾以「愛想、愛說、愛閱讀-孩子的深度閱讀課程」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最高榮譽。在這段歷程中,現場老師不斷的慎重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的「閱讀」到底可以走到哪種境界?怎麼做孩子才能「進入書中」,和角色對話、和作者對話,讓閱讀變得更有深度、更有品質呢?

信誼實驗幼兒園,在台北市立大學林佩蓉教授的指導下,開啟了長達五年的「閱讀討論」實驗課程。老師們深深感受到:書,不只是白紙黑字,而是由讀者賦予了情感、想法、意義與價值的文本,孩子同樣也做得到。即使年紀小的孩子,也可以透過適當的故事、孩子能理解的問題、集中重點的討論,一點一滴的建構起閱讀的品質。老師們將深度閱讀的選材、提問、聚焦等歷程,透過特色課程的設計和引導,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和圖畫書產生共鳴。

好的提問,引發孩子走向深入的討論
「提問」是這整個課程的靈魂。好的提問能引起孩子的興趣、觸發彼此的討論,讓孩子深入故事,詮釋故事、表達個人觀點,達到閱讀深度理解的目標。為了擬出好提問,老師們要不斷釐清:怎麼問才符合故事重點,有助孩子思考?哪個問題先問,哪個後問?還要模擬及預測孩子可能會如何回答。

舉例來說,在大班孩子《田鼠阿佛》的討論課中,老師把重心放在培養批判能力上。老師提出:「你覺得阿佛是一隻怎樣的小田鼠?」「你喜歡阿佛嗎?會跟他做朋友嗎?會分食物給他吃嗎?」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大多數孩子都認為,阿佛是隻很特別的田鼠,做了跟別人不一樣的事;但也有孩子認為阿佛只會收集沒用的東西。因為有不同的意見,老師進一步帶大家討論什麼是「沒用的東西」,結果孩子的說法各有邏輯,忠實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雖然大家看法不同,但會聆聽、參考別人的意見,也試圖說服別人,展現獨立思考的論述能力。即使並非人人都認同阿佛的行為,討論後都更理解阿佛,不再只是認為他「懶惰不做正事」。

適齡設計,讓閱讀討論走得更深遠
執行課程實驗的劉幸玫老師表示,分齡設計,是最重要的關鍵。小班孩子要考慮選材、時間長短和問題的難度,要針對孩子直接從書本內容可找出的答案來提問;中班孩子則可以引導先思考、討論,再做出推論;大班孩子就能像《田鼠阿佛》的例子,做出批判性的思考。大班孩子繼續看了同一個作者的《鱷魚柯尼列斯》《小黑魚》等作品後,在跨文本的比較與歸納中,產生更多有趣的發現,像是:好幾本書裡都有與眾不同的主角;很多本都出現「老鼠」;察覺到書裡共同的色調與畫風,孩子們也興奮不已。更讓人驚訝的是,有個少發言的孩子回家畫了阿佛後,請媽媽幫忙寫下:「我像田鼠阿佛,因為我也會發呆,想點有用、有點沒用的事。」

不一樣的閱讀風景,就這樣一路往前……。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