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當保母,小心數位育兒後遺症

當數位原住民成為父母,也很容易將數位育兒視為理所當然;享受工具帶來的便利雖然無可厚非,然而過度使用媒體的影響,正隨著研究一一浮上檯面……

文/信誼編輯群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調查報告(2022)指出,民國8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是數位原住民,因為他們出生的時候網際網路已經存在。這當中有不少人已身為父母或正準備成為父母,因為從小養成的習慣,也將數位育兒視為理所當然。外出時,為了避免寶寶吵鬧影響周圍的人,就使用平板放影片,讓他願意安靜坐好;下班後,用手機點開說故事或兒歌YouTube頻道,讓自己休息一下,都是很常有的事。

享受數位工具帶來的便利雖然無可厚非,然而任何事情過量都可能會有問題。兩歲以下的幼兒,需要透過實際觸摸和大小肌肉運動的經驗探索真實世界,數位媒體對他們的益處可能遠不及害處。過度使用媒體可能會產生的影響,也正隨著歷年來腦神經科學或心理學的研究,一一浮上檯面!

肥胖:研究發現,觀看螢幕時間愈長,身體質量指數(BMI)愈高。專家推測,一方面可能因為隨著媒體而來的食品廣告造成幼兒更渴望吃零食,另一方面,可能由於父母養成了寶寶盯著螢幕吃飯的習慣,他們便會疏於注意大腦所發出的飽食訊號,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的熱量。

睡眠不足:睡前大量注視螢幕的孩子,比沒有觀看螢幕的孩子睡眠時間少;原因可能是他們觀看的內容本身太過讓人興奮,同時螢幕所發出的藍光抑制了褪黑激素,讓他們難以進入睡眠。

認知發展落後:花過多時間使用媒體的孩子,因為缺乏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認知、語言發展比較慢。大多數教育應用程式並沒有真正經過兒童發展或教育專家的設計,只是灌輸某些學科知識,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而設計的影音效果,往往太快速而強烈,反而妨礙大腦前額葉的執行功能發展,造成孩子進入學齡期以後,在學習時容易分心,比較難持續完成指定的事情。

情緒控制力弱:嬰幼兒的社會互動能力還不成熟,特別是先天氣質較難照顧或自我調節能力弱的孩子,家長比較習慣用數位工具讓他們配合,只要吵鬧,爸媽就把手機或平板塞給他們,但這也阻礙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發展,讓他們更無法建立辨識自我情緒、忍受挫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親子關係不良:重度使用媒體的孩子,通常也有重度使用媒體的爸媽,彼此對話互動較少,親子關係也會比較疏離或對立,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較容易發生親子衝突。

知道這些不良影響,卻不知該怎麼做嗎?無論孩子現在幾歲,建立正確使用媒體的習慣都不嫌晚,提供以下的守則給您參考。

給父母的媒體守則
●1歲半以下的寶寶,請避免使用媒體(除了跟父母視訊通話以外)。
●1歲半到2歲的幼兒,可以適度使用媒體,但要選擇高品質的內容。全程陪他們一起看,隨時解釋他們可能不懂的部分。
●2 至 5 歲的學齡前孩子,每天用媒體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請仔細篩選內容,陪孩子共視/共玩,並引導他們理解媒體內容與真實生活的關係。
●不要習慣讓媒體當保母。除了不得已的例外,像是搭長途飛機時,才考慮使用媒體作為安撫策略。如果孩子真的很難安撫,應該尋求小兒科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員諮詢。
●為孩子使用的設備安裝網路守護天使、YouTube Kids等程式,確保觀看的媒體內容或應用程式是安全及適齡的。
●在臥室、吃飯時和親子活動時間避免使用3C設備,專注在彼此身上;您可以在手機上選擇「勿擾」或「專注」模式。
●睡前1小時不看螢幕,把手機/平板或任何電子設備從臥室拿出來。

數位工具本身並不是洪水猛獸,它們是為了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工具,端看我們如何有智慧地使用。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全發展,爸媽自己要先懂得節制,學習善用這些工具與孩子互動、多花時間溝通彼此的想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才是對付數位育兒後遺症最好的解方喔!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學會 (aap.org)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