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孩子童言與成長軌跡-《掉了》作者序

「東西呢?」「嗯?……掉了!」讓小學生爸媽一秒抓狂的成長問題!你家也有少根筋的糊塗蛋寶貝嗎?這是一本小學生「掉了」的爆笑成長記事,不只孩子看了超共鳴,爸媽也扶額超有感,同溫層趕快來互相取暖!



文/李慢(第三十四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獎佳作得主)


在某次吃飯的家庭對話中,先生說著同事要「調走」的話題,一旁的兒子邊吃邊瞪大眼睛說:「那是用吊車嗎?你的同事是要被吊車吊走嗎?」腦中似乎還出現了畫面而興奮莫名。

孩子還小的時候,常常會有這種對於語言誤解而產生的對話,每次都覺得好呆、好好笑。當孩子漸漸長大,懂得更多事情後,這樣的對話可能會越來越少,因此,我總是很珍惜看待這個階段的童言童語。

回想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年,生活是在一團混亂中前行,直到他開始上學後,才有「生活的天秤稍微平衡」的感覺。我們開始可以聊學校及生活的事,從他聽我們說、到我們聽他說;他開始從學校帶東西回來,也會在學校弄丟東西,我們和他都在體驗這個新階段的各種事情。

這個「掉東西」的故事軸心,可以算是這個成長階段的經典,每個家長大概都有類似的經驗,當發現回家的小孩身上某個東西莫名其妙消失時,就算你像偵探一般的訪查探問,也只會得到孩子抓著頭、一臉茫然的回應。

這個故事大約就是從生活中的各種片段慢慢拼湊起來的。那個天生少根筋、總是掉東西的小孩慢慢成形,他每天回家與媽媽對話的開頭都是從「掉了」開始,當日復一日重複弄丟身邊的各種物品後,有一天,他終於「掉了」一個連自己都大吃一驚的東西……

想好故事後,我的腦中有個雛形,想在紙上表現充滿筆觸的感覺,有點雜亂、有點樸拙,希望那些從熟悉的家庭日常所擷取的片段,可以用這樣的手法呈現出來,故事能讓人覺得有趣、有溫度與共鳴,讓讀這本書的大人和小孩,都能有個親切、開心的時光。

【第三十四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獎佳作!】



出版/信誼基金出版社 圖文/李慢

評審的話1/孩子迷糊個性的純真表現(張鑑如/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掉了》是一本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圖畫書,文字淺白、內容有趣。主角是個迷糊的小男孩小佑,他每天回到家總會被媽媽發現掉了什麼東西,襪子、帽子、水壺、橡皮擦等,全都掉過。讀到此,小朋友和爸媽可能會不禁莞爾,「這不是在說我嗎?」、「我家小寶貝就是這樣!」,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本書令人驚喜的情節在後半段。一天小佑放學回家,還沒進門就大喊:「媽媽!掉了!」讀者們一定和小佑媽媽一樣疑惑,心想:「什麼又掉了?」沒想到,小佑睜大雙眼,興奮的指著自己牙齒的缺口說:「我的牙齒掉了!」

原來是小佑換乳牙,長大了!媽媽幫小佑在第一顆乳牙上寫了「1」,展現媽媽對孩子成長的喜悅。然而故事尚未結束,「咦,我的書包呢?」,又回到了迷糊小佑的故事主軸。

 孩子的注意力短暫,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且孩子有不同的特質,難免迷糊。這本書以多層次的手法,呈現中文的趣味性,以及孩子迷糊但又純真可愛的一面。故事生活化,自然不說教,圖像有張力,是一本親切的好作品。

評審的話2/引發孩子共鳴的生活經驗(何耘之/資深圖畫書創作者)
以生活故事類的圖畫書而言,《掉了》無論在主題的選擇、文字的敘述、圖像的呈現,都是一個容易令兒童理解的好作品,相當貼近低年級兒童,把這年齡層孩子迷糊的個性,用多重檢視的角度表現得很有趣。

作者是一位會說故事的創作者,將親子之間的平凡日常,串聯結構成一個生動有趣的作品,其中幾個巧妙的圖文銜接,例如從襪子、帽子等物品的掉了,到孩子大喊媽媽掉了,延伸及拓展「掉了」的雙關語詞空間。

人物造型、臉部表情描繪極具生命力,尤其作品後段,畫面處理得相當有張力,結尾依舊回應有東西掉了的餘韻,給予讀者會心一笑的感受。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