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Podcast】我的教養方式適合孩子嗎?-Feat.林惠雅教授
文/信誼編輯群
當三歲的庭庭把沙發當彈跳床蹦蹦跳,媽媽因為擔心孩子會摔跤撞到頭,叫他「坐下來」、「不要跳了」、「我唸書給你聽」,甚至板起臉大聲說:「你再跳我就要生氣囉!」他卻還是跳個不停,完全不理會媽媽,媽媽終於失去耐心,把庭庭抓起來揍了好幾下屁股!孩子被嚇了一跳,邊哭喊著「我討厭媽媽!我不要媽媽!」邊跑回房間,只留下沮喪又後悔的媽媽……
打罵讓親子兩敗俱傷
像庭庭媽媽這樣的現代父母,通常吸收了不少教養資訊,知道打罵孩子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可能我們在當父母之前,也曾信誓旦旦的說:「我將來絕對不打孩子」,偶爾仍會發生理智線斷裂的狀況,失控之後又會難過自責很久。美國奧格斯堡大學社工系Christina Erickson教授指出,當父母打孩子以後,不但減損自己在家中的影響力,造成的情緒壓力也會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可見,打罵不只是傷害了孩子,其實也傷害父母。為什麼我們明知不對,卻還是會忍不住呢?
改變非理性的想法
無論造成父母出手打孩子的導火線是什麼,背後的動機往往都是因為想要讓孩子聽話、照父母所要求的做。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曾提出ABC理論,分析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對於某個促發事件(A)的信念(B)造成了情緒和行為結果(C),很多時候我們有「非理性信念」,相信「應該」、「必須」而造成情緒困擾,例如:
「別人應該要聽我的話,否則就代表我不重要或我不夠好。」
「我必須把每件事做到完美(包括教養孩子)才是有價值的人。」
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人、證明自己夠好,我們用盡各種辦法讓孩子聽話,最後造成親子衝突,明知不該打孩子卻還是忍不住。所以,父母要先試著改變這些非理性的想法。
尋求適齡適性教養方法
孩子畢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的表現好壞、聽話與否,都不會影響我們與孩子存在的美好價值。父母應該像是農夫一樣,提供給孩子沃土,讓他按照自己的步調長大;要了解孩子所在的發展階段有什麼樣的特性與需求,以合理的期望對待孩子,才不會對彼此造成過度的壓力。下面提供您不同年齡需求的管教策略作為參考。
不同年齡的管教策略
●0-3歲
特性 |
●不斷觀察和探索環境,好奇、精力充沛 ●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容易發脾氣 |
策略 |
●把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表達清楚,多以動作示範而不是語言,也要包容他會因能力有限而重複犯錯。 ●必要時提供簡單的二種選項,「我們現在要出門囉!你要媽媽抱你,還是坐推車?」讓他感覺有自己選擇權,比較願意合作。 ●確認環境的安全措施,與其事後懲罰,不如事先避免可能的傷害,包括確保孩子遠離尖銳易碎物品、鋪設PU軟墊及在桌角櫥櫃邊緣貼防撞條等。 ●當孩子失控時,盡量安撫,並以平穩的聲調幫他說:「我好生氣!」「我好難過!」教孩子逐漸認識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脾氣時,先把他帶到不太影響別人的角落。保持冷靜,在不遠處陪伴並等他慢慢安靜下來,不要因他發脾氣就放棄原則。 |
特性 |
●對想要的事會相當堅持,不容易接受改變 ●有時可能分不清楚想像和現實,把自己希望發生的事說成真的 ●很難等待長時間以後的回饋,需要具體而直接的獎勵 |
策略 |
●在這個年齡「說謊」或隱瞞錯誤相當常見,表示他很介意自己在父母眼中是不是好小孩;父母愈要求他認錯,他就愈焦慮,下次更不敢面對錯誤。因此只要冷靜請他幫忙處理後果就好,不要跟孩子爭論是誰的錯。 ●設立一些情境,引導孩子想想如果自己在那個時候會有什麼感受,藉由學習換位思考,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對別人會造成什麼影響。 ●使用明確的賞罰方式來管理孩子的行為,例如好行為可以換貼紙或點數,累積到十個可以讓他做一項喜歡的活動或遊戲等。 |
特性 |
●已經具有是非觀念 ●對評論很敏感,容易用頂嘴來保護自己 |
策略 |
●多注意孩子的好行為,即時給予肯定鼓勵,切勿視為理所當然。 ●和孩子一起討論哪些行為是錯的,如果犯錯要接受那些結果,這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 ●有些事情的自然後果足以讓孩子學到教訓,就放手讓孩子自己承受。例如,他多次忘記把便當盒帶回來,請告訴他,隔天必須自己清洗乾淨(當然家長可以再洗一次確認),這種經驗或許就可幫助他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忘記把便當帶回家。 |
當父母學會透過反思理解自己,並且採取適切有效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親子之間將會更親密,未來管教孩子的過程也會更順利。每一次,當我們遇到孩子不願意聽從指令的時候,應該把這樣的挑戰視為增進親子彼此瞭解的機會,練習放下期待、調整心態,找出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管教策略。如此,管教才能得到雙贏,而非雙輸。
♥【熱門專題】適度教養:這樣愛孩子,剛剛好!
👉玩測驗:1分鐘測教養樣貌
👉看解方:剛剛好的愛與管教
👉愛自己:設計媽媽的「Me Time」
參考來源:Par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