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陪伴秘訣,父母理解的力量

爸媽是孩子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每個孩子都很需要被爸媽理解和支持。讓我們透過以下四個秘訣,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的心,幫助他們修復心理健康、度過難關!

孩子面臨心理健康危機
根據2023年美國心理學會的報告,近年來,疫情和各種天災人禍的壓力已將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推到了危機邊緣。心理學家Kimberly Hoagwood博士指出,即使是年紀很小的孩子,長時間的壓力還是會引發情緒調節問題,導致焦慮、憂鬱和行為困擾。在台灣,兒福聯盟的2023年調查也發現,只有27.9%的兒少非常喜歡現在生活。相信大家看到這樣的數據,都感覺很心疼。

當孩子受到壓力或情緒困擾的時候,會不會找家人說呢?爸媽或許期望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僅不到一半(48.1%)的兒少認為可以跟家人談論自己的問題,遠低於國際調查的平均值(72%),可見台灣家庭給孩子的支持還有不少進步空間。

四個秘訣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孩子的心聲需要找人說,爸媽預備好傾聽和理解他了嗎?讓我們透過以下四個秘訣,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的心,幫助他們修復心理健康、度過難關。

全神貫注,細心觀察
當爸媽發現孩子有話想說,請盡量抽空專心聆聽。除了用耳朵聽,還要觀察他的身體姿態、手勢、眼神和表情,這會幫助你發覺他真實的想法。如:孩子說:「我明天不想上學」,卻講不清楚理由,只是眼眶紅紅的、低垂著頭;細心的爸媽應該能看出,有些事情讓孩子難過或沮喪,此時可以問他:「好像有些事情讓你很難過?」他很可能就會流淚說出在學校遇到哪些困難,例如跟朋友吵架了或被老師責罵之類的情況。只有專心聽,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話語背後的感受。

提問為主,多聽少說
理解孩子的第二步是學會提問,盡量使用開放式的、具體的、不帶批判且能幫助反思的問題。例如,當孩子說他不想上學的原因是「他們都不跟我玩」,這時爸媽可以再繼續問:「你說的他們是誰呢?」「他們沒有跟你玩的時候,在玩什麼呢?」「你不想玩那種遊戲的原因是什麼?」「那你比較喜歡什麼樣的遊戲?」這類問答的過程,能幫助孩子去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學習到如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想出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效果遠勝於爸媽直接講道理。

深呼吸,孩子面前要Hold住
通常父母知道孩子的遭遇(如被同學欺負)時,往往心疼孩子而無法控制情緒,不過,應該記得放慢呼吸,保持自己的情緒平穩。如果爸媽因為孩子描述的情境而感到緊張或焦躁,音調提高起來問:「你那時候為什麼不跟老師說?」「你沒有大聲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嗎?」這樣反而孩子會感受到更大壓力,好像自己做錯事;原本的情緒沒有被理解和支持,或許反而會更自責或自卑,降低孩子日後傾吐心事的意願。爸媽務必抱持平常心,有時挫折也是孩子成長的養分,不要太著急。可以學習呼吸或放鬆技巧,幫助自己能以平靜的心來傾聽孩子,這樣孩子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把真實的一面呈現在爸媽面前。

積極聆聽,了解孩子的心情
爸媽要嘗試站在孩子的立場去體會他想表達的感受,試著幫孩子把他的心情用你的話講出來,例如:「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覺得有點孤單,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你現在的感覺嗎?」這樣可以讓他知道你真心想要理解他。如果爸媽已經盡可能嘗試了解孩子的困難,也引導他去思考一些解決方法,但事情還是無解,也沒關係!很多時候只要被理解,孩子的心情就得到安慰,因為「有人懂我,跟我站在同一邊」,能有力量和勇氣去面對難關,大人認為很有智慧的建議都不重要了。

爸媽是孩子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每個孩子都很需要被爸媽理解和支持。只要爸媽願意一天撥出半小時時間,耐心陪伴與聆聽他們的心聲,這項親子關係中的投資必將帶來豐盛的收益。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讓我們一起來練習理解孩子,讓孩子更有力量面對成長。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