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和撫摸,活化寶寶的C觸覺纖維!

在這個充滿高壓和焦慮的年代,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讓他能健康成長呢?研究發現,父母以和緩的速度輕柔撫摸寶寶的肌膚,最能觸發「C觸覺纖維」,讓孩子感到安定愉悅。愛孩子,用最溫柔的方式呵護他,就對了!


文/高麗芷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兼任資深教師

寶寶的感覺統合全面開啟
新生兒誕生時,腦中擁有一生中最多的神經細胞,但這些珍貴的腦神經細胞,若因生活中感覺刺激貧乏,未使用到的神經細胞就會被裁剪掉。這好比裁縫師為人縫製衣服,必先準備充足的布料,視穿衣者的身高、體重、喜好、場合,設計衣服的樣式。

所以,教養嬰幼兒,父母心中要有藍圖,依照年齡引導啟發,以免錯過黃金期,這些珍貴的腦神經細胞可能就會消失掉了。依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嬰兒出生到1歲半的發展重點在建立信任感,父母每日溫柔的擁抱、愛撫寶寶,不僅讓寶寶情緒穩定、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寶貝,近期的研究發現,輕柔的撫摸寶寶的肌膚,更能促進寶寶的C觸覺纖維(C-tactile? fibers)發展。

觸覺——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
人類之所以能準確感知外在世界的信息,主要是仰賴一系列神經系統,將身體內感覺、觸覺、本體運動覺、前庭平衡覺、嗅覺、味覺、聽覺與視覺等,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大腦),進行感覺統合,以滿足個體身、心、靈多元的需求。「觸覺」,是人體發展最早且面積最大的感覺系統,全身的皮膚以及消化道、排泄道和生殖道等處的黏膜都布滿豐富的觸覺神經。

觸摸、疼痛、搔癢、溫度等各類觸覺,藉由感覺神經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讓個體察覺。觸覺神經細胞中的C觸覺纖維負責傳送的訊息主要和慢痛、體溫、搔癢有關。C觸覺纖維的活化可能會降低心率,導致更正向的情緒,並減少疼痛反應。

出生時的擁抱,活化C觸覺神經纖維
寶寶出生前,被緊緊包覆在羊水時不時波動的恆溫子宮內,獲得絕佳的保障。出生的過程經過衝出狹窄的產道,乍到環境冰冷的產房,此時新生兒精神頗為警醒,需要媽媽及時肌膚相親的溫暖擁抱、疼愛的親吻與輕柔的撫摸、吸吮富含營養的初乳,以穩定心跳、呼吸、血壓、血糖等生命徵象。由於最基本的C觸覺神經纖維此時已然成熟,因此透過父母經常的擁抱與撫摸,活化C觸覺神經纖維,能讓寶寶感受親情、情緒獲得安定,對寶寶的身心發展有助益,奠定接受未來生活的種種挑戰的良好基礎。

神經生理學研究證實,豐富的撫觸能促進血清素(serotonin,俗稱快樂賀爾蒙)與生長賀爾蒙之分泌,同時抑制皮質醇(cortisol,俗稱壓力賀爾蒙)之分泌。反之,缺乏撫觸則會導致壓力多過快樂,除了會影響情緒的穩定性,也阻礙身高、體重、頭圍之成長,與神經-肌肉反應之健康發展。

缺乏觸覺刺激的孩子,成長充滿隱憂
過去三年因COVID-19疫情威脅,全球大人、小孩都把口罩戴得嚴嚴實實,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寶寶屢屢被叮嚀不可隨意碰觸東西。疫情期間出生的寶寶在缺乏各種刺激,尤其是觸覺刺激的狀況下成長,造成這些寶寶可能有快樂賀爾蒙分泌不足而壓力賀爾蒙增加的隱憂。疫情解封後,台灣托嬰中心的保母和幼兒園的幼教老師多有反應,需特殊關照的寶寶人數較之過去倍增。

國外同樣關注到心理健康亮紅燈的問題。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Loyola大學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統計發現,2021- 2022年,因情緒精神問題看急診的兒童青少年激增,5-11歲兒童上升24%。美國、法國的調研也發現,兒虐、家暴、離婚等案件大幅增加,這些因素都為兒童青少年埋下未來可能發生情緒、心理方面問題的不定時炸彈。

溫柔愛撫,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省視我國自殺排行榜居次的15-24歲族群,110年每十萬人的自殺人數升至9.6人。14歲以下族群每十萬人的自殺人數,過去一直在0.1-0.2人,109年升到0.7人,110年雖降到0.5人,但目前疫情已解封,兒童青少年自殺陸續上升的趨勢卻未見緩解。為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將防治青少年自殺,列為當前重要工作之一。因為台灣已進入死亡率高於出生率的時代,要保護人數遽降的兒童青少年,不可不重視從小培養健全的心理素質!

因此,父母每日溫柔的愛撫寶寶,促進寶寶的C觸覺纖維發展,讓寶寶情緒穩定、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寶貝,這是家人每日應該做的事,也是解決台灣少子化問題的重要課題。對於父母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不開心或鬧情緒的時候,嘗試使用這種緩慢而溫和的觸摸來幫助他們感覺好些,更是很有效的互動技巧,也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