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從培養心理韌性開始!

你是否想過,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有自信的人,在生活挑戰中,能勇敢面對困難,重新出發?


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教授

心理韌性不是與生俱來的
近年,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出「Resilience」在孩子成長過程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Resilience通常被翻譯成心理韌性或復原力。我本人覺得心理韌性的含義比在面臨困難時的復原力要好。所謂的心理韌性是指一個人面對嚴峻生活的挑戰,在困難中找到出路,解決問題,還能茁壯成長的能力。

心理韌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先天和後天共同所造成的。它部分來自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例如基因和個性,還有童年的生長環境包括家庭、社區和社會。所幸孩子的心理韌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時間開始學習永遠不嫌太晚,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學習和練習思考行動和行為來培養韌性。

有韌性,長大才能克服挑戰
韌性對心理健康很重要,更是個人成年後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當個人承受很大的壓力或是壓力持續存在時,他會變得焦慮或抑鬱,這樣的心理狀態就會衍生出危害健康因子。當個人的心理韌性越強大時,他在面臨生活困境中所承受的壓力就能變小。人生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一路平坦到終點,路上難免有波折。成功的關鍵是坦然面對挑戰,即使失敗跌倒也能再站起來,克服困境繼續前行。培養兒童的心理韌性,不但是幫助孩子度過童年,也是培養他日後應對青春期和成年後挑戰的技能,有助於他日後能輕鬆克服障礙,同時也會降低日後患上焦慮或其他與壓力相關疾病的機會。

從小建構心理韌性的3大養分
心理韌性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不二法門,雖然幼年時期的孩子,還依偎在父母的呵護下,或許不至於面臨很多的困難。但是父母可以開始有計劃的幫助孩子,發展一些未來可以建構心理韌性的養分和能力。

1.依戀關係是孩子第一個自信堡壘
這是支持他們適應力的基本根源,當孩子感到被愛被理解和被接受時,並能受到保護免受傷害時,這時候孩子的表現會呈現最佳的狀態。感覺被需要和被愛的踏實感會支持我們度過生活中的艱難時期。兒童早年生活中至少要與一個有愛心的人,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這個人可能是父母或祖父母。孩子從互動中學會感到安全和被保護,當他確定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時,就會增添他的信心去探索世界。在關愛中提供的接納,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調解他們的身體和感覺,發展注意力學會思考,變得有想法和管理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積極的互動,有助於孩子學會和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建立親近的關係。這樣的能力會讓他在未來需要幫助時,更容易與他人聯繫。

2.「我會做」是孩子自信的來源
幼年生活中發展自理技能很重要,父母不要樣樣幫著做。過度的照顧,將會相對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阻礙了他能力的發展和自信心的建立。例如孩子在1歲左右長牙,這時他有能力自己用手抓東西吃,只要是適合的食物,不妨讓他用手抓著自己吃,不要餐餐用湯匙餵食。有的孩子被過度照顧,3、4 歲還要大人餵飯,甚至大人端起食物追著孩子跑,就怕孩子餓著。每吃一頓飯就像打一場仗。

其實孩子是樂於學習的,自理技能就是他能照顧好自己的本錢。在經過不斷的練習,由生疏到熟練,孩子能體驗自我成長的快樂,自信心便油然而生。所以學會自己吃飯、走路、穿衣、上廁所、睡覺,都是學齡前孩子的重要成長課題。父母要提供好的支持系統讓孩子發展這些能力。

3.「情緒調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孩子需要學習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和管理行為。高情商的人有一項特質就是他的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很好。父母要怎樣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呢?

在幼年期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在安撫孩子的時候,跟他對話:「寶寶肚子餓了嗎?不哭不哭,媽媽餵你吃奶奶。」或學齡前兒童搶玩具玩時,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步驟引導孩子:
說出事情的緣由:如搶玩具
同理情緒的波動:如生氣、憤怒或委屈。
尋求解決的方法:如輪流玩。
在每一次的生活事件中,幫助孩子適切表達情緒、調節情緒,學習面對和解決問題。

在愛與支持、明確規範下成長    
孩子需要一個被愛被支持,但有明確規範的生活環境。被愛和被支持,鼓勵孩子探索外界。明確的規範,引導孩子行為能夠遵循規則,同時他的權益也能受到保障,免於被他人侵犯。這就是社會化的雛形。研究發現一個懂得遵行規則的學齡前兒童,上小學後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相對較好。若是學齡前的兒童行為舉止像個不能講理的小霸王,他日後的成長不易被同儕接納,學習表現較不好。甚至往不好的方向一路發展下去,結果就會令人扼腕。

心理韌性是由許多不同的能力建構出來。當孩子進入小學後,他的生理、心理和智能發展都會更精進。父母更能有策略的帶領孩子開發許多重要的能力,幫助孩子展現更強大的心理韌性。

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