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耐挫力的發展與養成


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文/信誼編輯群
採訪諮詢/金瑞芝∣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一項跨國的長期追蹤研究證實,孩子6個月大跟5歲時在實驗情境中遭受挫折的反應,可以用來預測當他15歲時挫折容忍力的表現;也就是從小愈是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以後對失敗愈沒抵抗力。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則更進一步驗證了2~4歲是幼兒挫折容忍力的發展關鍵期。

所以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絕對不是等孩子大了、懂事了,才來準備的課題。但是孩子年紀尚淺,要跟他談「對輸贏釋懷」、「要正向面對失敗」確實太過困難,爸媽能做的就是,在教養態度裡添加一些另眼看待挫折的觀點,只要想法樂觀、健康,父母的信念和家庭的滋養就會讓孩子不怕跌倒、勇於挑戰。

挫折容忍力是耐性磨出來的
根據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金瑞芝實務上的觀察發現:現在許多孩子一碰到困難就很容易選擇放棄,很可能是因為只要孩子一遇到問題,或在難題面前猶疑不前,爸媽就會急著提供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來解圍。有時候,爸媽只是純粹想讓孩子少走一些冤枉路,然而卻沒想到這麼做,不僅剝奪了孩子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因為孩子從未有跌倒後再站起來的經驗來鍛鍊心智,只要稍稍事與願違,就很容易難過不已,漸漸地,孩子連怎麼解決衝突或問題的思考能力都會喪失。

孩子從小若生活在溫室的呵護中,養成天塌下來總有爸媽撐著的習慣,有一天走出家門碰到了狂風暴雨時,那種心理上的焦慮跟挫敗往往難以估計。所以爸媽要按捺得住自己的急性子,容許孩子在嘗試中有犯錯的空間,給他在難題裡絞盡腦汁的機會,也提供足夠的時間讓他跟挑戰相處;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愈來愈有面對問題的耐心和勇氣,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嚷著找爸媽。

不論輸贏,遊戲都能很有意思
「許多孩子之所以輸不起,除了先天好勝心較強之外,爸媽的態度也是關鍵。」金主任接著說:「練習輸贏最好的情境就是遊戲,遊戲也是爸媽用來摸清孩子個性的一種途徑,例如孩子服不服輸、得失心重不重等等,而這些性格或態度上的個人特質,能不能朝健全的方向發展,就看爸媽從小如何諄諄善誘!」

怎麼做呢?爸媽只需確保「遊戲過程很開心」就可以了,堆積木也好、玩拼圖也罷,讓孩子喜歡遊戲是因為親子共玩的過程,而非爸媽刻意讓他、一味享受贏的快感。只要不論輸贏,都能有愉快的經驗,孩子就不會太在意輸贏;通常嫌惡「輸」的開始,不是因為太多無謂的競爭,就是太強調「你贏了=你好棒」的關係,所以有一天當孩子不再贏時,就很可能把自己解讀成「我不棒」或「我很差」。

體驗有輸有贏,是一種讓孩子學習把身段放得更柔軟的過程。贏了,要體會別人退讓時(輸),你應該做出適當的回應(謙虛);輸了,要趁機汲取教訓,明白這次雖然表現不好,但至少學到了讓下次會更好的經驗。這個道理就跟下棋一樣,棋局很大,一只棋子被吃掉了(一時的輸)並不代表全盤皆輸;只要孩子願意相信這一步雖然我走得不好,但我學到了經驗,下一步一定會走得更好,就會對將來抱持正向的期待。

鼓勵是最好的挫折預防針
爸媽可能很納悶,假如孩子做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得到鼓勵,會不會讓孩子養成自我膨脹的個性?但其實給孩子鼓勵是絕對必要的,即使是小小的挑戰,也要給他大大的鼓勵!綜觀古今中外的教學研究,都不曾有哪一位學者對「該不該給鼓勵」提出過質疑,因為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他充分的鼓勵,本來就是促進學習效果的不二法門。

重點不在鼓勵是否給過了頭,而是讚美的方式恰不恰當。過多的讚美之所以會帶來反效果,問題多出在使用的時機和方式,譬如凡事都用「你好棒、好厲害」這類籠統而模糊的稱讚,不只無法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一方面表現得很精采,也很容易營造出「我什麼都很棒」的假象。

金主任提醒爸媽:當你要讚美孩子時,一定要把為什麼讚美的具體行為說出來,例如「你會自己穿襪子好棒喔!」如此一來,孩子就會知道「我好棒」是因為「我會自己穿襪子」;當下次自己會綁鞋帶時被讚美,又是另一回事。但不論是什麼原因被鼓舞,只要方法跟時機對了,這些逐漸累積的美好印象就會激勵孩子往更高處挺進,甚至當孩子身處困境時,因為平常就有被鼓勵而建立的自信心防護,心態也會比較健康!

從小讓孩子練習延宕滿足
心理學家相信,懂得延宕滿足的孩子,挫折容忍力也會相對較高。幼兒延宕滿足研究的始祖,史丹佛大學的米契爾(Mischel, W.)教授發現,那些在實驗中能夠延遲欲求的孩子,被問起為什麼禁得起等待時,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一直想著那件東西就會很想要,所以就想點別的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沒錯,學齡前的孩子已經有能力運用某些策略來自我控制了,這時候正是教導孩子的好時機。

由於小小孩生活中的挫折幾乎都跟「欲求不能被滿足」有關,所以當孩子對某件事情很執著時,爸媽不妨試著用另一件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幾次以後習慣了,孩子就會瞭解並不是凡事都能順如己意,而且當眼前的欲求不能馬上被滿足時,也還有其他應對的辦法。

要相信孩子有面對挫折的潛力
金主任認為:「孩子年紀小、需要較多關注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因為年紀小而過度保護,反而會阻礙他發展健全的人格。爸媽只要能保持一顆開放的心,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當他需要慰藉時,背後總有溫暖的支持,那麼爸媽就應適度放手,相信孩子承受得起挫折。」不要忘記了,學齡前的孩子可塑性很高,接受引導的可能性也很大,例如有時候孩子之間吵架,只要大人稍微開導一下,挫折就會拋到腦後,等等又玩在一塊兒了。這就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復原力。

爸媽只要在早期親子共處的經驗中,適時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依附、培養他樂觀的態度、協助他發展良好的友伴關係,並且讓孩子有機會觀摩到大人用正向的態度來詮釋「暫時的輸」,不把「失敗」視為一件可恥的事情;那麼,這些深植腦海的生活態度,就會讓孩子擁有自信,長大以後更樂於挑戰自己、更不畏艱難!

熱門專題
【心理韌性 從小培養】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