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在家是否會對著鏡子喃喃自語:「唉,又胖了!」或在餐桌旁摸著肚子說:「不能再吃了,我要減肥。」你知道嗎?家長對自己身材的焦慮,有可能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因為,學齡前是孩子形成美醜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寶貝比你更擔心身材?
根據2022年刊於BMC Pediatrics的研究,學者對680位5歲兒童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使用「美麗與健康(B&H)」的量表,有三種不同體型輪廓的圖片,請兒童指出最能反映研究者所描述的體型,例如「哪一個人朋友最多?」「哪一個最聰明?」「哪一個最幸福?」「哪一個最有錢?」等。結果發現,孩子早在5歲就已經感知身體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且他們也將外表與幸福聯繫在一起。
當孩子在這麼小的年紀就相信「瘦是好的,胖是不好的」,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來自國際飲食失調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的研究指出,有34%的5歲女孩已經開始注意飲食,怕變胖,超過一半的6至8歲女孩和三分之一的男孩覺得他們應該瘦一點。
從小培養正向身體意識
的確,根據調查,現代孩子平均比上一代體重偏高是事實,而且,孩子童年時期體重過重,會增加長大後出現糖尿病、哮喘和心臟病的風險,然而,協助孩子進行體重管理的同時也必須留意,避免影響孩子的自信與自尊心,或導致將來抑鬱、焦慮和飲食失調等健康問題。所以,儘早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識和自信,是很重要的!我們建議爸媽透過以下四個重點,來培養孩子正確的身體觀念。
重點一:接納自己真實外貌
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爸媽要先學著接納自己的身體外型,不要去跟別人比較。孩子會模仿我們所說所做的;如果爸媽經常對自己身材不滿,小孩也容易會不喜歡自己的身材。每個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基因和成長環境,美的標準不該是絕對的!不必羨慕模特兒那般的細腰,圓潤小腹也可以很美。找個時間好好端詳鏡中的自己,多讚美自己:「我的**(例如:頭髮、鼻子、手、眼睛……)很好看」。這不是說爸媽不需要做體重管理,我們要注意飲食、運動、睡眠,但目的應該是為了讓自己更健康,而不是為了達到外在的美醜標準,更不該在沒有達到標準時貶低自己。
重點二:換個方式討論體重
我們知道用體重來判斷別人是不公平的,但是生活中難免討論到體重或身材的話題,該怎麼進行比較好呢?爸媽可以試著用比較中性的語言來陳述,例如:
情境一:帶孩子去超市購物,孩子想把洋芋片放進推車時,你原本想說:「你已經這麼胖了,不能吃那個喔!」建議這時可以這麼說:「我們來找找,有哪些不同的食物可以選?」
情境二:當你們在路上遇到一位體格壯碩的人,小孩脫口而出:「那個人好胖!」建議這時可以這麼說:「那個人是體型比較大一點,但每個人身材都不同,這是很正常的。」
情境三:當孩子的體重增加好幾公斤,你很想叨唸孩子:「該注意了,太胖不好。」建議這時可以這麼說:「體重是測量健康的一種方法,還有晚上睡得好不好、運動得夠不夠,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重點三:讓愛充滿親子時光
孩子的自尊心是從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而來,這又取決於生活中重要人物(如父母和老師)給他們多少的愛、鼓勵或批評。所以,爸媽需要努力經營親子之間相處的時光,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和睡覺前給他擁抱、親吻或撫摸,專心陪他玩遊戲、念書給他聽,這些愛的舉動讓他知道你重視他,會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多欣賞孩子天生的特質和品格也是很重要的,爸媽要幫助孩子多看見自己的優點,換句話說,與其稱讚他長得好看或可愛,不如讚美孩子可以很專注玩拼圖或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等表現。爸媽的愛與讚美,是他們未來建立良好自尊心不可或缺的基礎。
重點四:為孩子看的媒體把關
媒體的影響是無孔不入的,不要放年幼孩子獨自觀看媒體,無論是戲劇、MV、卡通、廣告,女性主角往往皮膚白皙、身材纖細,男性主角也是高瘦挺拔,似乎那樣的外型才標準,這些都在傳遞偏差的性別刻板印象。玩具和偶像同樣影響孩童的審美觀,男孩可能不知不覺中認同男性應該要有雷神索爾那樣的粗壯肌肉,女孩則以為女性就要像芭比娃娃那麼瘦。所以,爸媽需要謹慎把關,慎選好的媒體內容,淘汰不合宜的玩具。當那些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訊息出現時,可以試著跟孩子討論:「女生一定要這麼瘦嗎?」「男生一定要比較高嗎?」等,藉由問題激發孩子思考,幫助他建立更彈性、健康的觀念。
總之,爸媽要留意自己的身材焦慮可能影響孩子的美醜價值觀,甚至對他們未來的自信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透過接納自己外型、用中性語言談體重、多對孩子表達愛,以及過濾媒體影響等四方面,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身體觀念,讓他們更自信、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