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適合看抖音(TikTok)嗎? 

 

文/張嘉倫|兒童媒體識讀專家、新北市北新國小資深老師

你常滑海外版的抖音TikTok嗎?裡面影片應有盡有,不論是惡作劇搞笑、可愛寵物、健身技巧、煮飯、秀才藝等,影片時間雖短,卻讓人容易沉迷,成為紅遍全球,風靡世界的一款軟體。但抖音負面訊息頻傳,也讓父母開始擔憂,兒童可以使用TikTok嗎?

TikTok有兒童隱私安全的疑慮
TikTok平台上的影片以15秒為主,受到注意力僅持續5-6秒的Z世代喜愛,主頁是一部部可下滑的短影片串連而成,平均一分鐘就可看4部短影片,高換頻的機制,讓TikTok可以大量蒐集使用者的喜好,進而推薦源源不絕的影片,維持使用者的新鮮感。

2023年,美國議員們認為TikTok可能被用來蒐集數據、內容審查,甚至會危害兒童心理健康,而積極呼籲應該禁TikTok。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曾指控TikTok在未經監護人的同意下,非法收集了6700名14歲以下兒童的個人資訊,並將資料轉移至海外;有愈來愈多的國家擔心TikTok個資洩露,限制政府單位在公務設備上使用。 

而台灣數位發展部早在2019年就把TikTok列為「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禁止公部門資通設備下載使用。

TikTok易有涉及危險的「挑戰」
TikTok除了在維護兒少隱私飽受爭議外,更被認為不適宜兒童使用的原因,在於TikTok創作者為了吸引目光,增加網友互動機會,常會發起涉及危險、無知行為的「挑戰」活動,而這些「挑戰」卻可能讓判斷力尚未成熟的兒少相繼模仿,導致死亡或嚴重受傷的悲劇。

在墨西哥曾有15名小學生,模仿TikTok上的「鎮定劑挑戰」,看誰服用鎮定劑後,能清醒到最後,結果這15名國小五、六年級,最後都被送往醫院治療。前陣子,法國流行「傷痕挑戰」,挑戰者需以特定手勢大力捏臉,展現自己能承受疼痛的勇敢行為,影片在學生之間瘋傳,累積上百萬的觀看次數。

這些以膠袋套頭、服食大量藥物、以藥物煮食、衝出馬路以肉身擋車等看似危險的非理性挑戰,對於危機意識薄弱的青少年而言,他們通常以好玩搞笑的心態,在集體鼓吹同樂的催化下,容易為了展現自我而爭相模仿,令人擔憂。 

如何避免孩子受到TikTok的負面影響?
面對頗具爭議的TikTok,身為家長的你對於兒童使用TikTok,該持有什麼態度呢?根據TikTok的使用規定,是禁止12歲以下兒童觀看,父母擔憂隱私安全,的確可以透過禁止來阻擋。若是考量到無法單用禁止來抵抗它的影響力,則建議透過提醒與約束,讓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3C使用習慣與態度。

一、請跟孩子約定3C使用規則
在一開始讓兒童使用手機前,應與兒童建立使用3C產品的約定:手機是家長付錢買的,因此家長有權力了解兒童使用手機的情況,密碼必須由家長設定,在觀看任何內容前,應先獲得家長同意,讓家長評估內容是否恰當,在下載任何軟體前,也都應該先問過家長,不能為了3C產品跟家長鬧脾氣,若違反規定,家長是有權收回兒童3C產品的使用權。

尤其,當兒童觀看TikTok或其他社群軟體後,想要按讚、傳送訊息或照片影片給他人時,家長都必須以兒童不是帳號的主人,為了避免造成誤會,在傳送任何訊息貼圖或照片影片前,需經過家長同意,以避免兒童擅自作主或有洩漏隱私的舉動。

二、透過案例討論,讓孩子學習判斷影片的適當性
許多家長在讓兒童使用3C產品時,為了保護兒童的視力,關注的焦點往往僅是使用時間的長短或是觀看的距離。其實,網路上的內容五花八門,有很多內容並不適宜給兒童觀看,為孩子把關內容是首要任務,尤其抖音的挑戰行為,很容易被兒童視為有趣好玩,而忽視了它的危險性。

建議家長陪同孩子觀看影片內容,並討論影片的優缺點,像是最近流行的TikTok挑戰:「蠟燭學習法(Candle Study)」,挑戰者必須待在桌前持續苦讀,直到蠟燭熄滅才可休息,這個挑戰看似增加學習的動力,卻有專家指出要是過於追求完成挑戰,可能會導致反效果。

前陣子一位高中生拍下自己到迴轉壽司店,亂舔茶杯的惡作劇短片,放在抖音上與好友分享,沒想到這支短片「一傳十,十傳百」導致整件事從社群媒體延燒到大眾媒體,引起軒然大波。家長都可透過這些實際案例,跟孩子討論行為的適當性,並提醒兒童網路媒體的「蝴蝶效應」,一件看起來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因網路媒體無遠弗屆的傳布,帶來巨大的影響,而需謹慎小心。

當兒童建立起3C產品的良好使用習慣後,若家長想給12歲以下的兒童觀看TikTok,建議家長務必要陪同一起觀看,一方面了解兒童觀看內容的恰當性,一方面與兒童討論影片內容的問題,有些TikTok創作者為了增加點閱率,常會製作惡作劇搞笑,或是聳動獵奇影片等,這些都需要家長適時跟兒童釐清正確價值觀,唯有家長陪同兒童一起關注內容,適時提醒與澄清,才能幫助孩子善用軟體,減少負面影響。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