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不是我的錯?

當孩子在餐桌上抱怨:「我不要吃這個!」「我只要吃麵!」或許會讓爸媽感到非常困擾。有些孩子不吃某一類食物,有些孩子特別愛吃某幾種食物,但這兩種飲食行為都可能對孩子的成長和發育造成影響。或許你已經試過許多方法,還是沒辦法改掉孩子的飲食習慣,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


文/信誼編輯群

餐桌上的三種氣質解碼
親愛的爸媽,請不要太沮喪,孩子不是故意要跟你作對的;事實上,幼兒的飲食行為可能是源自他們的先天氣質,因為對食物有特殊感受的孩子,對食物的感官知覺或需求往往更強烈。

氣質通常是指與生俱來的心理或行為特質,從年幼時就出現,一直維持到成年以後。根據美國奧勒岡大學心理學教授Mary Rothbart的歸納,氣質向度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1. 負面反應性:影響了孩子是否容易產生負面反應,包括恐懼與焦慮的情緒。如果孩子的負面反應性較強,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會表現出害怕逃避,可能也比較容易挑食。

2. 外向性:影響了孩子的活動量、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的程度。如果孩子的外向性偏低,用餐時可能會吃得比較慢,不太容易享受食物的色澤或香味。

3. 主動抑制性:影響了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控制能力強的孩子通常比較能順從父母的管教要求,調節自己的情緒來因應外在要求,相反的,控制能力低的孩子也比較難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無論父母如何努力引導,不愛吃的東西就是不愛吃。

從上面的分析中,或許你也隱約看見自家孩子的模樣;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他們的先天氣質會微妙地影響到飲食行為,想要改變是很困難的。爸媽要如何回應孩子的不同氣質,有效地引導孩子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呢?

教養態度是阻力還是助力?
密西根大學學者曾對4至9歲孩子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父母如果嚴格管控孩子的飲食習慣,例如要求小孩吃或不吃某種食物,當小孩在年紀小時,偏食情況可能不明顯,但在5年後這些小孩卻很可能變成重度偏食。

原因是這些孩子對食物有負面的記憶,比如,吃飯時經常被爸媽盯著「不可以挑出來,把菜吃掉」或是「把青菜吃完,待會就讓你吃布丁」,反而讓他們更深刻記得,吃青菜是一件討厭的、必須忍受的任務。也就是說,爸媽愈刻意讓孩子接受某種飲食,孩子就愈加抗拒它。

所以,我們要勸告爸媽,在面對孩子偏食或挑食的行為,只要以「類別均衡」作為飲食的最高指導原則就好了,對於他們排斥的食物,可以試著用營養成分相似的食材替代。假如孩子不肯吃蛋,可以用豆腐或魚肉代替,不肯吃青椒,可以考慮用口感較好的蔬菜(瓜果或豆類等)代替,不要過度強迫孩子,免得造成反效果。

其次,對於重度偏食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提供輕鬆的用餐氣氛,降低他們的焦慮感。爸媽可以讓各種食物都出現在餐桌上,但是對孩子的反應保持淡定回應。例如當他說:「好噁心,我不要吃這個!」爸媽可以說:「好,你吃別的」,接著以其他正向的話題帶開,並且不著痕跡的在孩子面前享用那些食物。自然的吃下去就好,不用刻意做出好吃的表情,否則孩子會識破你的把戲喔!只要穩定提供多樣化的食物,孩子終究會慢慢習慣。

用愛打造美好餐桌回憶
偏食和挑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它可能源自孩子的先天氣質。爸媽無需過分擔心,了解孩子的氣質,適性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要營造愉快輕鬆的用餐氣氛,讓吃飯時間變成享受食物和親子相聚的時刻,在孩子心中留下溫暖的回憶,這樣他們才會吃得更開心也更均衡!

↘進一步了解【熱門專題】吃出好情緒、好腦力
👉研究:飲食能影響情緒和大腦
👉爸媽一定要懂的快樂健腦食物
👉小心情緒性飲食帶來後遺症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