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婉湘博士《一起讀、一起玩:11個遊戲,陪孩子玩出繪本文學力》作者
說故事是重要的能力
說故事的能力不只是作家需要,現在許許多多的行業都需要這樣的能力。例如,廣告設計、寫企劃書、YouTuber創作等,都要能說出好故事,才能打動人心、賣出商品、申請到經費或增加觀看流量。
孩子從小聽故事長大,必然能從中累積故事力,看繪本長大的孩子,還能培養用視覺圖像來說故事的能力。然而,光靠聽故事來產生「直覺」是不夠的,若能在與孩子共讀時帶他注意繪本中的故事元素,對孩子的閱讀理解,以及未來的寫作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認識故事元素
構成故事的基本元素,包括了角色、觀點、場景、時間、情節等。即便是很簡單的、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都是由這些元素組成。
1. 角色
以經典圖畫書《我們要去捉狗熊》為例,英國作家麥可?羅森童謠般的文字很有韻律與節奏,搭配上海倫.奧森柏莉的水彩插圖,圖文共構產生了一個很有故事性的作品。文字裡寫到「我們要去捉狗熊,我們要捉一隻大大的」,這裡的「我們」便是這個故事的「角色」,羅森的文字並沒有說明「我們」是誰,奧森柏莉則將角色畫成一家人,包括爸爸和四個孩子,還有一隻狗。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共讀時可問孩子:「這個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並跟孩子介紹「角色」一詞的概念,也就是這個故事是關於誰的。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教導「主角」與「配角」的概念,也就是書裡主要說的是誰?主角之外還有誰?
帶孩子仔細觀察每頁圖片:在圖像中有沒有哪個角色最勇往直前?誰表現出最害怕的樣子,不想進入熊的山洞裡?誰一路上最會照顧大家?從觀察中,我們便能更認識每個角色的個性與特質。
2. 觀點
這本書的文字是從第一人稱(我們)來說這個故事,但是到底是誰在說話呢?是爸爸、是其中一位孩子,還是狗兒呢?這個就是所謂的「觀點」,也就是這個故事是從誰的眼睛看見、誰的嘴巴說出來的。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在《我們要去捉狗熊》裡並沒有明確點出是誰在說話,但這也是一個好機會,大人、小孩可以一起討論「你覺得到底是誰在說這個故事呢?」
試著用不同角色的聲音朗讀看看:用爸爸的聲音來朗讀會是什麼語調呢?用姊姊的聲音呢?用弟弟,甚至是小狗的聲音呢?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注意到「觀點」的概念。
3. 時間與場景
一家人去捉熊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地點,這就是所謂的「場景」,包括了草原、河流、沼澤、森林、山頂、山洞等,最後再回到這家人居住的房子。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和孩子共讀任何繪本時,都可以討論:「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故事裡的角色經過了哪些地點?」帶孩子去注意故事的場景設定。
「時間」也是場景的一部分,書中插圖帶領讀者經過像是春天的草原、夏天的河流,卻也經歷了山上的暴風雪。而一家人的穿著有短袖、短褲、牛仔褲、裙子,也有人穿薄外套,推測似乎是春天或夏天。可以問孩子:「你覺得這本書發生的時間是哪個季節?」
另外,也可以討論:「你覺得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有多長?」或「可能是從幾點到幾點呢?」在這本書的前蝴蝶頁和後蝴蝶頁(封面翻開後的第一頁和封底前的最後一頁)呈現海邊的漲潮與退潮,似乎也暗示著整個故事經歷的時間。這些問題都可以引發孩子去注意書中的細節,去畫面裡找證據,引起討論與思辨。
4. 情節
情節就是故事的起承轉合、高潮迭起的安排。這本書的情節很有結構性,很適合在共讀後帶孩子回頭去觀察創作者的設計。全書分成六個小節,每個小節都以同樣的文字開始,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出發,接下來第二段都會遇到不同的阻礙,而第三段都是穿越障礙時的狀聲詞,這樣重複了六次。奧森柏莉的插畫以一頁黑白、一頁彩色來呈現這樣的節奏。
然而這個節奏在到達故事的高潮時被打斷,也就是當一家人到達熊的山洞,看見熊之後快速跑回家的過程,單一開頁一次畫出六個小畫面,來表現故事快速發展的速度感。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和孩子談談:「有沒有注意到書中有什麼重複的地方?這樣的重複在哪裡變得不一樣了?」帶孩子去注意故事情節的結構設計。
想一想:每本書運用故事元素的方式有何不同?
繪本因為有插圖幫忙具象化,往往比純文字書更容易幫助孩子認識與了解故事元素抽象的概念。精心創作的繪本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比教科書更適合拿來帶孩子認識故事元素的運用。以下介紹的繪本包括經典作品與新書,運用故事元素的方式都不同,但都創造出十分引人入勝的故事,值得帶孩子一起觀察與討論。
1.《老鼠牙醫-地嗖頭》 使用第三人稱的觀點說故事
這本書是說故事大師威廉.史塔克用第三人稱的「觀點」(他、他們)來說故事,從不同角色的視角來描繪。例如史塔克會帶讀者進入狐狸角色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知道他的確是不懷好意,想吃掉老鼠牙醫和太太。也讓我們知道晚上老鼠牙醫和太太在臥室裡,討論了隔天如何對付狐狸的計謀。從不同角色的觀點來說故事的手法,可以說出更複雜的故事。
2.《魔法神奇湯》的多元角色與《恐龍先生流鼻涕以後》的單一角色
來自法國的繪本
《魔法神奇湯》類似於《我們要去捉狗熊》也是一個不斷更換「場景」的故事,貓咪們要送神奇湯去奶奶家,幫她慶生,一路上經過了許多地方。每經過一個地點就有新的角色加入,因此這是一本角色非常多的繪本,同時有好幾條故事線在圖像中進行,需要不斷對比,翻看在前、後頁的畫面之間,每個角色又發生了什麼事。
獲得信誼圖畫書獎的
《恐龍先生流鼻涕以後》則是以單一「角色」為主軸的繪本,整本書圍繞著恐龍先生這個角色。以噴火為工作的恐龍先生感冒了,無法再噴火,他要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成為這本書的主要情節。因為角色的重要性,他的名字出現在書名裡,他的圖片也大大的畫在封面上,整本書的色彩更以接近他膚色的綠色為基調。這本書的故事線比較單純,只有一個主要的事件在發展。
這篇文章裡提到的繪本都用了故事元素來創作故事,但每本書使用這些元素的方式都不同。每次朗讀故事給孩子聽時,不妨帶孩子一起觀察創作者如何使用這些元素來說故事,讓故事力不只是孩子的「直覺」,更成為他們可以具體運用的「能力」。
(註:以上列舉圖畫書為上誼、信誼出版)
延伸閱讀
奠定讀圖能力:帶孩子認識繪本的圖像語言
發現設計巧思:帶孩子認識繪本的設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