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讀圖能力:帶孩子認識繪本的圖像語言

我們的孩子成長在圖像與影像充斥的時代,除了學習文字的讀寫能力之外,視覺媒體的識讀能力(visual literacy)也十分重要。認識繪本中的圖像語言,是提升孩子識讀能力很好的媒介。

文/周婉湘博士《一起讀、一起玩:11個遊戲,陪孩子玩出繪本文學力》作者

繪本中的圖像能奠定孩子讀圖的能力
圖像是符號系統的一種,如同文字語言一般,有其構成的元素及圖像的文法。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閱讀圖像,從小教導孩子認識圖像的語言,有助於他們辨識影像中潛在訊息,而良好的讀圖基礎也有助於孩子未來學習如何產製圖像,並使用圖像、影像來傳遞訊息與自我表達。

繪本的組成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圖像,它是孩子最早接觸的視覺媒體之一,但是繪本不同於影片,它屬於靜態的圖像,可以反覆的、仔細的、按照自己的速度觀看。因此,繪本很適合用來與孩子討論圖像裡的設計,例如創作者如何利用圖像媒介傳達觀點或引發觀者的情緒。

認識常見的圖像元素
以下簡單介紹幾個繪本中常見的圖像元素:線條、形狀、色彩等,並提供領讀的大人,在與孩子共讀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與討論的方向。

1.線條
繪本插畫家勾勒角色、設計腳本,通常都是從線條開始。線條可以用在繪本插畫的很多面向。線條本身的品質,像是粗細度、色彩、均勻度、連續性等,也可以用來表現不同的情緒、動態與氛圍。

在與孩子共讀繪本時,可以邀請孩子去注意畫面中線條的使用和表現。例如在《空空的肉包》裡用了較粗的棕色輪廓線去勾勒角色;在《魔法神奇湯》裡用的是較細的黑色輪廓線,並用黑色線條去表現不同場景裡的質地與陰影;而用顏料繪製的《貓咪看家》則沒有使用輪廓線。將這些繪本擺在一起閱讀,可以比對不同的線條手法,造成的畫面效果,通常沒有輪廓線的角色看起來比較真實,而有輪廓線圍繞的物品則看起來更清楚、易於辨識。
 

繪本裡每一幅插畫也有使用畫框與否的選擇,畫框線的粗或細、方正或凌亂,畫面給人的感受也會不同。有框的畫面通常會讓讀者覺得是在看一幅畫,給人一種正在觀看遙遠的故事的距離感;但是沒有畫框,直接畫面滿版到紙張邊緣的插畫,則會讓讀者有身歷其境,走進故事場景裡的感受。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和孩子一起觀察正在閱讀的繪本是否有使用輪廓線,並將使用不同類型輪廓線的作品擺在一起比較,問問孩子喜歡有輪廓線還是沒有輪廓線的畫風?觀察正在閱讀的繪本中,每一幅插畫是否都有用線條框起來呢?問問孩子有框和沒框的畫面看起來有什麼不同呢?比較看看繪本中不同粗細的畫框線或輪廓線,給人的感覺有何不同。

你還可以帶孩子觀察其他類型的線條,例如插畫家如何用線條表現正在進行的動作、如何用水平線和垂直線在紙張上表現出3D的立體世界、如何用線條表現出陰影和立體感等。

2.形狀
線條可以組成形狀,有些繪本創作者喜歡用簡單的「幾何形狀」來創造角色與場景,也有些插畫者喜歡用「有機的形狀」來創作,也就是自然界可見的各種說不出名字的形狀,用這些形狀畫出來的圖片看起來較為寫實。例如《小黃點大冒險》就是用圓點點來當作角色,一條簡單的線條就可以成為場景。日本插畫家五味太郎的許多作品也玩了形狀的遊戲,例如《小金魚逃走了》讓孩子找找看同樣的形狀與顏色,躲藏在每個跨頁的何處。

插畫家會選擇特別的形狀來塑造角色性格,例如太尖銳的形狀讓人覺得不舒服,方正的形狀讓人覺得強而有力,而圓弧的造型則讓人覺得比較容易親近。在閱讀繪本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角色的形狀,例如可以比較《Guji Guji》《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愛吃青菜的鱷魚》這三本書裡的鱷魚角色:哪些鱷魚用了較尖銳的形狀、哪些形狀較為圓弧可愛?這些不同的形狀設定,是否反映出角色在故事裡的人格特質呢?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從上述的繪本裡孩子可以觀察到:用簡單的形狀就可以說故事,也可以有效的表達角色的性格。讓孩子嘗試用簡單的形狀來當角色,創作出自己的故事,例如用圓形的黃色貼紙來創作自己的《小黃點》延伸故事。給孩子多種幾何形狀的貼紙,當小黃點遇到三角形或正方形會發生什麼事呢?也可以嘗試看看組合不同的形狀,設計出新的角色,例如圓形放在三角形上方,會變成什麼樣的角色?那放在長方形或菱形上方呢?

3.色彩
色彩是繪本裡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人的眼睛特別容易被某些色彩的對比或組合吸引,因此,帶孩子觀察繪本裡的用色與配色,是認識色彩如何吸引觀者視線、引發讀者情緒反應的好機會。有些創作者會使用少數特定顏色來完成一本繪本,例如《企鵝演奏會》只用了紅色與淺藍色,搭配無色的黑與白。藍色是冰原的顏色,黑白是企鵝的顏色,而紅色就是來冰原拜訪企鵝的保育員的顏色。插畫家特別選擇紅色來凸顯保育員的衣服和直升機,在這個沒有太多色彩的南極世界,成為讀者注意力的焦點。


  
《淹水了怎麼辦?》這本書也是除了黑、白、灰之外,只出現兩個顏色,一個是淹大水的藍色,另一個是主角皇狨猴的芥末黃色尾巴。 那一抹黃色,在每個開頁上,與大片的藍色形成對比,正呼應著故事裡,小主角提醒大家注意淹水的聲音是多?的微小。

色彩的變化也可以用來表現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轉換,例如在《貓頭鷹 蝙蝠》,雖然場景一直是在同樣一根樹幹上,但背景的顏色變化,顯示出從白天到夜晚的轉變。在《慢慢的小樹懶》中插畫家也使用了類似的手法,樹懶從樹頂向下爬到地面的過程中,背景的藍色逐漸加深,最後還出現一抹彩霞的顏色,用以顯示樹懶緩慢爬行所花的時間。

●親子可以這樣討論
與孩子共讀時,可以帶孩子注意每一本書使用了哪些顏色、整本書的前後顏色是否有所變化,並討論這些顏色可能表達的意涵。色彩除了用來凸顯畫面上的重點、顯示時間或季節的變化之外,還可以用來表現角色的情緒感受,例如「孩子的情緒互動書」系列繪本,就用了不同的顏色來代表角色的情緒變化。在與孩子共讀時,也可以問問孩子:這個顏色,搭配上角色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角色現在是什麼心情呢?

孩子也能具體表達對圖像的感受與喜好
觀賞畫作時,有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喜歡某些畫風,,但說不上來喜歡的理由是什麼。提供孩子描述畫面的語言,像是這篇文章裡提到的線條、形狀、色彩與紋路等,可以幫助孩子更具體的說出喜歡一幅畫作的原因,而這些賞析平面藝術的能力,也可以為孩子未來學習圖像和影像的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註:以上列舉圖畫書為上誼、信誼出版)

延伸閱讀
培養故事力:帶孩子認識繪本的故事元素
發現設計巧思:帶孩子認識繪本的設計元素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