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變安撫】3~6歲孩子,需要爸媽關心什麼?
更新 : 2023-11-06
近年來,各種天災人禍經常發生,使人們感到震驚和恐懼。這時,孩子可能受到影響而出現許多退化行為或焦慮不安的反應。爸媽應該保護他們避免接觸過多相關的訊息,並且提供符合這個年紀所需要的適當協助!
年幼的孩子雖然對世界充滿好奇與疑問,但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突然發生的災變資訊。以下將告訴您,3-6歲的孩子,有哪些反應是爸媽需要特別關心的,以及合適的安撫方式。
出現退化行為
在無法適當表達與發洩心裡所受驚嚇的情形下,孩子多半會退回原始的或更年幼的行為模式,像是吸手指、尿床,以獲得更多的安撫關愛與安全的保證。
您可以這麼做
若孩子像小嬰兒那樣哭鬧討拍,這時,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包容,並非責備。可以用拍撫、按摩的方式幫助孩子放鬆,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害怕,我會陪著你」;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說說溫暖的故事,幫孩子洗個舒服的溫水澡,都是不錯的選擇。
睡眠品質惡化
害怕、不知所措的感受,最容易造成年幼孩子睡眠品質不佳、惡夢、夢遊,或是無法入睡、怕黑等。
您可以這麼做
睡前為孩子講講故事或聊天,提供一個可以抱著睡覺的玩偶,甚至房間開一盞小燈,都有助於睡眠品質的改善。孩子若是在睡夢中哭泣、驚醒,仍應保持安定的態度,輕輕拍撫孩子,幫助他重新入睡。必要時,也可暫時擠在一起睡,讓孩子更有全家人守在一起的安全感。
產生罪惡感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卻因為無法清楚區隔虛構與現實,常常想像出不適當的連結,以為會遭遇這樣的災難是自己的錯。
您可以這麼做
對於孩子的自責、罪惡感等負面感受,除了強調不是他的錯之外,可以藉由圖書或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對事件建立起較正確的知識與態度,減少不切實的誤解,和因想像而來的自責。
異常的退縮、靜默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控制情緒,內化社會性的規則與行為模式;因此他們會嘗試用忍耐的方式,來面對心裡不舒服的感覺。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況下,有些孩子反而表現得特別沉默或退縮,不哭不鬧,卻也變得難以與人親近。
您可以這麼做
讓孩子知道,現在不想說沒關係,但如果想說,或是哭一哭會覺得比較舒服,可以到爸媽懷裡發洩一下。有些安靜的孩子願意用畫畫的方式發洩,提供一些紙筆將是最好的支持。如果孩子只想抱著心愛的玩偶、和玩偶說話,就讓他獨處吧!重要的是向孩子強調,只要他需要找人陪伴,爸媽都願意在身邊。
緊黏著父母排拒上學
面對劇烈變化的環境,本來已經開始學習獨立、向外探索的孩子,可能會不願離開家去上學,只想緊挨在爸爸媽媽身旁、待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您可以這麼做
先讓孩子留在身邊一起做些活動,並保證自己不會離開,使孩子放心;這段時期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幫助他對人重建信賴、對環境恢復安定的感受,孩子才能再度不依賴父母,展現獨立並向外探索學習。
注意力與學習興趣改變
有些孩子在學習上顯得更不容易專心,變得不喜歡原來感興趣的活動;甚至會發現在他們的遊戲互動中,出現與災難相關的情節或扮演。
您可以這麼做
若孩子對原本進行的活動失去興致,可以轉換其他親子活動,靜態的如:講故事、畫畫、玩黏土、扮演、陪孩子談談事件的感受;動態的如:做做體操、跑跑跳跳,鬆懈緊繃的身體與情緒。紓解之後,孩子才有能力回復活力與專注。
出現難以管教的狀況
有些孩子無法面對壓力過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時,他們就會顯得煩躁不安,更加反抗、不聽話,出現激烈的行為。
您可以這麼做
此刻孩子需要的,仍是安全的保證與情緒的解壓。先帶離當下的情境,到安靜的地方讓他發洩和喘息;盡量避免用責備或動怒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發脾氣或不聽話。
父母對自己壓力的覺察與紓解其實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只忙著處理孩子,而忽略自己的內心需要求,如果試著先自我放鬆,並和孩子談談感受,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安慰與擁抱,彼此都將從互相關心中得到支持。
最後,請記得:無論發生什麼事,您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災變過後,會有一段時間很不容易,為了自己和孩子,不妨願意勇敢地尋求幫助、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孩子,當我們自己感到穩定和安全時,我們才能支持我們的孩子,陪伴他們走出心理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