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臍帶血還給寶寶!

近年來,許多婦產科醫師會讓進產房陪產的爸爸親自將胎兒與母體連結的臍帶剪斷,在網路上引起許多的討論,其熱度不輸當年對臍帶血的期待。不管是留存臍帶血或是爸爸親手斷臍,爸媽可否想過胎盤是醫療廢棄物,那臍帶血呢?這臍帶血是怎樣的血?

文/周弘傑醫師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

臍帶:胎兒與母親重要的連結
在胎兒時期,胎兒藉由臍帶連結胎盤,再從胎盤中獲得來自媽媽的營養,以茲成長;也藉由臍帶將胎兒產生的廢物帶到胎盤,由母體幫忙排除。臍帶血除了血液成分、營養素、荷爾蒙、還有為人熟知的是幹細胞。

大家應該會同意,臍帶血其實是胎兒寶寶的血。許多父母選擇留存臍帶血,就是萬一有一天不管是這個寶寶自己,兄弟姊妹或是非血緣他人也許會需要做臍帶血移植時用到。所以花些錢買點保險,是合理的想法。

既然臍帶血是屬於胎兒寶寶的血,在斷臍後端到胎盤間這幾十公分長臍帶中殘留的血,如果沒有要被收集起來,那它該如何被處理?文獻上推估這段臍帶中含有每公斤體重含15-20 mL的血液,例如體重3000克的寶寶,大約是45-60 mL。現行多是連著胎盤被丟掉棄置,那會不會太浪費?

新生兒的生理性貧血期與鐵質需求
胎兒在母體內的氧氣相當低,所以胎兒會生產很多的紅血球;這些胎兒紅血球中的血色素與氧氣的結合力較成人的血色素來得強。當新生兒出生後,血液中氧氣增加,骨髓覺得無須再製造那麼多的紅血球來攜帶氧氣,所以就停工了,導致血色素一路往下掉,直到身體覺得需要,骨髓才又開始努力製造。這段往下掉血色素的過程,稱為生理性貧血期。

鐵離子是造血的重要成分,胎兒鐵離子的來源是來自第三孕期的母體。所以早產兒或是出生體重較該週數兒小的族群,其生理性貧血期會較足月兒來得早且來得久。另外,出生後如果飲食不佳、副食品時期缺乏鐵質之攝取,長期下來就會缺鐵,甚至發展出缺鐵性貧血。缺鐵或是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的發展,不可不慎。所以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現今嬰兒奶粉中的鐵質含量要足夠,在添加副食品的時候也要注意含鐵質食物的攝取。

什麼是「延遲夾臍」?
如果將出生時,原本會被丟棄的臍帶中血液收回到新生兒身上,可不可以減少新生兒缺鐵或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呢?或者會不會血液過多反而增加新生兒的風險,如新生兒黃疸呢?

經過十幾年下來的研究,不同的醫學文獻得到近似的結論:將臍帶中的血收回到新生兒身上,的確可以減少6個月與1歲大時,缺鐵與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與此同時也會增加些許的新生兒黃疸,但是以現今對於新生兒黃疸的認識,這樣的增加只要依規定監測,並不至於讓新生兒黃疸到達危險的境地。

早期也擔心早產兒回收那麼多的血液,會不會引起腦室內出血?目前醫學證據顯示,並不會增加早產兒的腦室內出血。因此,各個產科學會、兒科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都建議在新生兒出生當下,不急著夾臍與斷臍,讓臍帶中的血有時間往新生兒身上流動,這就是所謂的延遲夾臍(delayed cord clamping)概念。

「延遲夾臍」要怎麼做?
最初的延遲夾臍是在臍帶還連著胎盤時,靜置一段時間後才將臍帶夾起來切斷。到底要靜置多久,有不同的時間,短則30-60秒,長則3-5分鐘,也有醫院是靜置到臍帶變白才夾起。

這樣的靜置時間,不管是對母親或是新生兒,會不會干擾原先的出生後處置?所以很多實務現場,一些調整的作法就被提出來,有些乾脆用手動像在擠牛乳似的將臍帶中的血推回給新生兒,有些則是直接將臍帶夾離胎兒30-50公分遠,夾臍斷臍後再吊高或是擠回。這些都是文獻上出現的方式,目前仍無定論哪種優於其他。相對保守的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出生時活力足夠的寶寶建議延遲30-60秒才夾臍。

把臍帶血還給寶寶,觀念有待推廣
延遲夾臍在全世界已經提倡了十幾年了,不只是台灣,大多數生產場所的遵從率仍很低。因此,歐美如今改變策略,轉向家屬衛教「臍帶血不是臍帶的血,是寶寶的血」「與你的接生醫師討論要不要讓你的寶寶延遲夾臍是你的權利」,希望能增加婦產科醫師願意做延遲夾臍。想想,除了減少缺鐵與缺鐵性貧血外,讓寶寶多一些幹細胞,不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嗎?所以,請將臍帶血還給寶寶吧!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