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柏方營養師
身為雙寶家長,我跟每位爸媽一樣都會遇到孩子的情緒行為,像是碰到挫折就想放棄、睡不飽很累就哭鬧、有太多的堅持不順心就生氣……以上也都是我家日常出現的戲碼!當大家知道我的營養師身分時,有時不免開玩笑問我:「請問有乖乖食譜?」
如果能有乖乖食譜,還會有那麼多相忍為國的爸媽?身為營養師,我相信食物的力量。雖然沒有乖乖食譜,但卻有穩定情緒的飲食原則,只要父母把握這些原則,再避開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的食物,一定會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有所幫助。
穩定情緒的正向飲食原則
1.選擇原型食物:原型食物沒有加工過程,相對能減少攝取精製糖、香料、色素、防腐劑等添加物,減少情緒起伏,並避免加重過動表現。
2.飲食多元性:大腦前驅物在運作過程中,需要許多微量營養素來輔助,例如:鎂、B1、B6、B12等,食材多元讓微量營養素維持一定濃度,才能讓大腦運作順利進行。
3.合適的餐食比例:即便是健康的食材,若比例分配不恰當,也會影響情緒及專注。例如早餐常見都是以澱粉為主,但若能夠增加優質蛋白質比例,便能對專注及靈敏度有所助益,進而在情緒上能有偕同幫助。
造成情緒不穩的地雷食物
1.過多的精緻澱粉: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但若是從精緻類澱粉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容易吸收使血糖波動變大,而進入腦部做為能量使用的葡萄糖起起伏伏,就會影響到孩子專注度及情緒。
2.含有食品添加劑食物:有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的加工品,例如:糖果、零食、加工製品……等,會使原本無ADHD的孩子有好動情況,也恐加重過動兒的表徵。
3.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孩子本身若對某些食物過敏,會因為過敏等不適症狀,分散專注度,引發注意力不集中、躁動等現象。瞭解孩子的過敏食物(可透過相關醫療檢測),在飲食中剔除並找其他食物替代!
除了食物之外,我也習慣在用餐時,用簡單、生活的聊天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藉這些經驗作為穩定情緒的養分,當孩子越能知道自己的需求,得到爸媽的認同,爆炸的情緒行為就會減少,也能加速轉換負面的情緒。
快樂餐桌的私房小祕訣
1.不強迫孩子什麼一定要吃、什麼一定不能吃
曾經是孩子的我們,是不是最討厭被爸媽強迫?我會用聊天說故事的方式跟孩子討論「吃」的問題,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選擇健康的權利,而非用強迫的方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主動會選擇較健康的食物,不需要爸媽在旁耳提面命。
有次我在美國影集上看到一則故事,一位美國人想出門就醫但胖到需要把門鋸開跟用吊車拖吊!因為他每天都喜歡吃漢堡、薯條、炸雞……孩子聽到這故事眼睛發光,下次想再吃高熱量食物時,提醒一下那位美國叔叔,通常就會默默改選其他餐點!
2.讓孩子學會表達喜歡跟不喜歡
當孩子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我會請他告訴我不喜歡的原因,是食物本身不喜歡?味道不喜歡?還是因為其他事?在詢問過程中,移轉了當下的情緒,也讓孩子練習說出內心的想法,彼此有更多理解及認同,後面其實會更好處理。
例如我家孩子小時候對於青菜很挑剔,有時一餐吃很多,有時就吃得極少,我非常苦惱,但又不想逼迫孩子吃。某次聊天他說出了原因,因為不喜歡有些青菜吃起來卡卡的聲音(他對聲音比較敏感),所以之後我就增加軟質蔬菜的比例,從此每餐蔬菜都吃得非常多!
3.親子一起用創意完成好菜
親子之間生活的堅持,常會惹得彼此不開心。怎樣幫孩子調整彈性?其實親子一同烹飪是個好方法,因為做菜同時需要規範,但也充滿創意!為了安全、技術、食材等考量,怎麼洗?怎麼切?哪個先?哪個後?想當媽媽的助手,要先遵從指令,只有合作無間,才能成就一道獨一無二的創意料理,大家不妨試試!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我不會要孩子壓抑、忍耐,而是期望他學會如何表達感受、調整解決,畢竟掌握情緒是一生的課題。我也相信食物的力量,每天我們都需要食物及營養,從食物中找快樂、找方法,陪伴孩子一起吃出好情緒!
↘進一步了解【熱門專題】吃出好情緒、好腦力
👉
研究:飲食能影響情緒和大腦
👉
爸媽一定要懂的快樂健腦食物
👉
小心情緒性飲食帶來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