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08課綱

在民國108年的九月份開始,一年級(國小)、七年級(國中一年級)、和十年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學校的各項課程設計和學習活動都將使用108課綱進行。到底,108課綱是什麼?跟過去有什麼不同?對孩子的學習會有哪些影響?

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
在108課綱開始前,全國實施的是99課綱,也就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當時的教改內容,就是要迎合新世紀整個世界的快速變化,並且強調教育是要回到以學習者為本,進行探究學習。改革重點在於將中小學的教學模式鬆綁,給予學校老師更多的專業自主;而孩子學習的內容,從灌輸既定的科目知識(死記的知識),轉換到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能夠活用的能力),同時融入當時關鍵的各項議題,例如人權、環保、性別平等……等等。

當年的教育改革,確實為學校教育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和轉變,逐漸塑形出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學校樣貌。在過去一段時間,小學的教學其實是更加多元而活潑的,逐漸跳脫更早年的填鴨式、機械式、以知識灌輸為一切的教法,讓孩子能夠透過自己適合的方式學習並展現。

而12年國教課綱,對小學端來說,其實是延續過去教改的精神,深化豐富學習內容,賦予學校更多的彈性,以期能夠「成就每一個孩子」,達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

108課綱的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
新課綱重視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

「自發」—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
「互動」—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
「共好」—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重大變革——素養導向:知識+能力+態度
新舊課綱之間,最大的變革,就是在於將能力導向的規劃,轉變為「素養導向」。

核心素養指的就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下所細分的「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應變創新」、「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教育」、「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九項。

在總綱裡說,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一種能夠成功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的生活需求,包括使用知識、認知與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情意、價值與動機等。

「素養」要比「能力」更適用於現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更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更強調態度養成的重要性,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質,透過教育的培養,超越能力本位取向,促進個人與團體的發展。

孩子們究竟要學什麼?
如果從素養導向的觀點出發去思考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們究竟要學什麼?我們可以大致歸納:

基本學力,就是我們原來理解的語文、數學等等領域的基礎知識,這些是孩子們得以持續自學的重要工具。

藉由學校多元的課程活動設計,培養孩子的興趣,找到自己的強勢智能,並且掌握各種學習策略,持續進行有效的學習。

在實際生活情境中,進行有脈絡、有意義的學習,這是跨領域、統整的,包含了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應變和創新等等規劃實踐的行動能力。

在與同儕互動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溝通、合作、同理、尊重、欣賞、參與等重要的人際能力和生活態度。

學校課程規畫
依照這樣的概念規劃,學校課程就大致劃分為「領域課程」,像是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等,以及「彈性學習課程」——也就是校訂的主題統整探究課程或是各項社團技能活動。

主題統整探究的設計,更加凸顯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跨領域的整合所有已經知道、已經學會的知識能力,然後對未知、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的主題加以探索,這樣的學習經驗是更主動而且深入的。

其實,教育要與時俱進,相信已經是多數人的共識。我們都深刻體會,孩子們未來面臨的人工智慧科技的世界,瞬息萬變,超乎想像。仔細思索108課綱裡對素養導向的詮釋和做法,更加希望學校課程能夠養成孩子更多的能力與正確的態度。

不過,與此同時,孩子的學習,家長是責無旁貸的。能夠陪伴孩子學習的歷程、找到孩子的學習優勢、誘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養成變通與創造的探究,以及與人共享合作的態度,最關鍵的,還是家長的教養。

我們是不是也具備了,這些「素養」呢?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