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加薩走廊動物園的故事
以巴戰爭、孩童、缺糧,這三個關鍵字讓你想到什麼畫面?
十幾年前,就在最近被轟炸的加薩走廊,有一間動物園曾引起國際媒體關注,報導內容甚至還成為了繪本故事。由於當地戰事不斷,園裡的斑馬因此缺糧餓死,然而在動物所剩不多的園裡,斑馬是人氣最高的明星。動物園園長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難過,於是花了一個晚上用染髮劑將驢子染成斑馬,動物園裡再次充滿孩子的笑聲。
就算是假的還是很開心
我跟讀書會孩子們講完這則新聞後,他們馬上大笑,一直問我: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在哪裡?』『那些小朋友知道斑馬是假的嗎?』
『就算我知道是假的,我還是會很高興。』其中一位男孩很快回答,其他人似乎沒有反對意見。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被騙還覺得很高興?不覺得有點奇怪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發現自己被騙都會很生氣ㄟ,有什麼不一樣嗎?』我問。
嗯,大家陷入苦思。
『可能是園長有跟他們說是假的,所以大家知道園長的心意吧。』
『大家一起想像斑馬還活在世界上,日子好像就沒那麼慘了,去動物園可以快樂一下下,就像我們下課十分鐘一樣啦!』
說謊與想像的界線
的確,說謊和想像有時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只是一線之隔,例如:真心相信自己想像出來的朋友、或者相信自己想像、推敲出來的因果關係、知道騙人卻還是繼續「演」下去的對話……,這些未必被大人或他人認可的內容,若違反現實邏輯、利益或引發衝突,很容易就會被認定有「說謊」嫌疑。
這頭僅存的驢子斑馬給了孩子們這麼大的安慰,足以支撐他們在戰火裡藉由想像得到快樂的童年。也許有些人真的需要善意的謊言,讓現實不致太過張牙舞爪、得以退縮一點,挪出一些空間讓人緩和一下,繼續生活下去。
價值觀的反思與對話
「驢子變斑馬」的故事當然與生活中其他例子無法相提並論,但卻觸發我反省自己的價值觀或對孩子的判斷,是不是夠完整了?還是缺乏了些什麼面向?當價值觀出現不能適用的例子時,也是個通盤檢討、自我對話的好機會。
想想若這件事發生在台灣,我們會如何詮釋?
「官方帶頭進行不良示範」「逃避現實、掩蓋失職的錯誤作法」「這樣如何教小孩?」
善意的謊言仍是謊言啊,但是他們用想像克服現實困境苦中作樂,充滿人情味也創意十足,為什麼大家沒有批判,卻覺得如此溫暖呢?
與孩子共同探索發現
孩子知道斑馬真相後不覺受傷,是因為體悟到園長背後的用心與愛心──如此困苦的時刻,仍然想盡辦法努力守護「孩子們最愛的斑馬」。我延伸思考的是,當我們辨認出孩子向我們、向朋友說謊言時,需要更深一層挖掘背後的原因,或許他們能力不足、判斷不當,事件未必走向美好的結果,但我們可以先不進行批判,而是藉由對話推測孩子說謊的動機、分享孩子的觀察,或許會有更深的發現。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說謊」有如驚弓之鳥,事實上這代表孩子與社會、與他人有更多連結,也意味著孩子開始有能力推敲他人的需求與喜好。大人們普遍擔心說謊行為的負面作用,然而教養並不是嚴厲指責就能收到成效,而是了解說謊動機後,提供給孩子正向的行為建議與溝通模式。
有機會不妨試著與孩子分享這則故事,聊聊彼此對說謊的看法,應該會有新的發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