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出門旅行或探訪親友,是他們最豐富的文化起點,也是孩子拓展世界觀的開始,爸媽不要錯失了旅途中的引導機會喔!
撰文/秦榮華(幼兒發展專家)
新年期間,很多家庭利用時間,帶孩子去探望住在遠地的親人,或到國外玩玩,放鬆心情。在享受與親人話家常時,或忙著採購、觀賞異地風景時,建議爸媽別忘了與孩子一起探訪不同的民風習俗,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環境、觀察新鮮的事物,進而增廣孩子的世界觀,並從這份經驗中,讓孩子學習包容不同的文化或習俗,也提升孩子在認知上的發展。
和長輩共同做一件記憶深刻的事
舉例來說,在探望阿媽時,邀請阿媽和孩子一起做一頓家常飯,就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在一年三節裡,端午節包粽子是我家孩子印象最深刻的。
記得大兒子在年幼時,曾和姥姥一起包粽子。姥姥教他品聞粽葉的香味、體會手握溼米的感受,我也跟在一旁問他:「這些粽葉和我們家後院大樹的葉子,有什麼不一樣吧?」並和他一同思考,什麼樣形狀的葉子最適合用來包粽子,又為什麼要先把糯米泡溼或煮好,然後再包。
讓孩子從新的生活經驗中打開視野
我幫他們祖孫倆照了些相片,事後,我將照片拿給兒子看,他在另一張紙上畫了好多線條,告訴我說:「這是那綁粽子的長線。」
從此,他不只是用膠帶、漿糊、紙張來包東西,他也學到,原來彩帶、毛線和各式各樣的碎布也可以包裝物品。他甚至自己發現:原來糯米也可以拿來黏東西呢!他的思維頓時開闊,眼前的世界對他變得更富創造力,充滿生氣。
旅行中引導孩子觀察周遭的差異
當我們帶孩子去國外旅遊,在用餐時可以問孩子:「哇!你覺得該怎麼吃這麼大塊的牛排?用刀叉或筷子?哪種餐具比較容易?」
在賞玩雪地時,引導孩子比較當地生活與我們本島生活之異同。例如,問孩子:「小明,你看!在雪地,大家都穿雪靴,這雪靴和我們在臺灣穿的雨靴,有什麼不同?」
或是對大一點的孩子,可藉此機會,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環境對人文社會的影響,例如:「你注意到嗎?在這裡,大家好像都是自己開車來滑雪場,不曉得這裡有沒有像我們臺灣的捷運,可以一下載很多人來?」
透過對話激發孩子的思考及包容性
和孩子討論時,可以依據孩子的年紀和認知程度,來激發孩子,探討周遭所見和背後的原因。比如說:為什麼有些地方需要大眾捷運系統,有些城鎮卻不需要?為什麼在美國俄州郊區,秦阿姨家的車庫,就在房子旁邊,而我們臺北家的車庫卻在大樓的地下室?經過討論,孩子慢慢就能理解,原來人口的密集度與居住土地的大小,是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與居住環境。
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可以多鼓勵他注意周邊環境的變化,激發他的大腦做高層次的思考,如:分析、比較和重組新知。日後,當孩子在面對他人,似乎不以「常規」來玩遊戲或處理生活作息時,他們更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做理性的思考。
比如說,在拜訪住在海外的表哥表姐時,孩子發現:「明明表哥表姐和我一樣黑頭髮、黑眼睛,為什麼說國語的腔調,卻聽起來怪怪的,不像我和爸媽說的?」原來,是因為他們在美國上學,他們的學校裡是用另一種語言說話,所以他們說中文的時候會帶有英文的腔調。
同時感受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之美
我們之所以鼓勵孩子擴展他們的世界觀,是希望孩子們能更因此體會不同的生活方式,進而學習尊重不同的文化。而這段過程,需要仰賴大人們依著孩子認知的成長,適時地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來探討各種現象或所見事物深層的原因。
對孩子而言,學習來自於日常生活,而其世界觀的拓展,並不是源於萬里之外,或是看一場熱鬧的文化歌舞秀。研究指出,對幼兒而言,四周的人、物和環境,就是他們最佳的思考來源和最豐富的文化起點,也是幼兒體會和記錄世界的開始。
把握享用異國餐點或到旅遊景點採購的同時,不但能教導孩子留意,我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不見得是唯一的方式,還可鼓勵孩子以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站在不同的立場來探索並瞭解他人的思維,學習接納與包容,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孩子在吸收新知時,會經歷創造與更新的激盪,爸媽若能經常在生活中帶領孩子感受自己所根生的文化,並以熱情來詮譯另一種不同的人文之美,孩子的世界觀將會變得更豐碩、博大,而且也會成為一個更有尊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