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也能建立世界觀嗎?地圖和地球儀是開拓孩子視野的好工具,從小帶著孩子認識並包容他人的文化,是確保我們自己文化延續的方式。迎接新的學習,一起來跳上地圖,走進世界吧!
文∕蔡延治 玩具圖書館創會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從地圖發現:世界多麼美妙
我家牆壁上一直有三張地圖,台灣行政立體圖、中國行政圖、世界地圖。這是孩子上小學時就有的布置,每次準備出國他們就經常去探望地圖,上課時聽到老師說到某國家的種種事或物,他們則會在地圖上查找印証。當他們看懂地圖上的元素:方位、距離、圖示或文字,就能看著地圖上所展示的位置找到想要去的地點,所以他們的地理分數都極高。
學走的孫女看見地圖,先玩台灣立體圖中間的那條凸起,壓放一次會有啵啵聲,是好玩的東西,所以沒事路過就會摸一下。一歲十個月時,孫女已經會指物命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大致可以聽懂和指認,讓她站在椅子上看地圖,她發現各國的國旗上有動物、叉子、樹、花、鳥、月亮……,有一天她指著有一朵花的國旗,我說是「香港」的國旗,有大顆星星的是「以色列」國旗,有紅色豆豆貼的是「日本」,一片葉子的是「加拿大」。她只要指哪面國旗,我就告訴她國名,玩了兩個多月,我問她「黎巴嫩」,她就會指那面有一棵樹的國旗,「不丹」是有一條龍的國旗,像大鳥的是「阿爾巴尼亞」。滿兩歲時可以正確指認十多個國家的國旗,虛榮的阿嬤在親朋好友來訪時,一定要讓孫女秀一下聰明,哈哈!只是,離開玩地圖的遊戲才一個多月,她一面國旗都不認得了。
在真實與想像之間建構起知識
玩別的,在地圖上標示親朋好友的所在位置。我們常用手指頭在地圖上走來走去,小小孩會真以為和美國姑姑的距離只有指尖長,和歐洲舅舅的距離是鉛筆長。現在科技發達,只要有網路,地球上就沒有距離。比例尺和我們住的地球是圓的觀念很難在地圖上教導,但地球儀是不錯的玩具。
我小學五年級第一次看到地球儀之後,在缺水需要去河邊或井裡挑水的苦日子,曾經突發奇想的在家中院子挖了好大的坑,因為台灣在地球儀上的另一頭相對位置是海。真是很蠢的想法,但是孩子的所有想像並非空想,而是其來有自。
不同的地圖,傳遞出多元的訊息
現在帶孫女出門前先看google地圖,會先跟她說明,阿嬤是怕迷路才用手機的(平常為了保護孫女的視力,不給他們看螢幕)。到了定點參考公共區域的地圖說明,可以節省找尋的時間和走錯路的尷尬。捷運路線圖只能看到各站的前後關係、方向關係及換車的地點。美食地圖具有選擇性的參考價值,遊樂場的地圖可以看排隊狀況。
看著地圖走是需要經驗的,各地繪畫地圖的邏輯不一致,經常有左右或上下顛倒的狀況,要特別留意。繪本
《我的地圖書》把一些抽象概念用視覺來引導認識,例如用色塊面積大小代表量或說明時間的長短、用線條圖示家族關係、用圖示說明狗的身體部位和動作意義。生物學上用樹木的年輪當成地圖,說明過去的氣候和雨水量;我用樹葉的葉脈當成自編故事「一隻小豬」走出迷宮的地圖,著了迷的孫女撿到樹葉就開始研究葉脈的走向,可見結合生活經驗更能拓展地圖的運用。
環遊世界,認識別人也認識自己
孩子看到別的小孩,發現別人和自己不同時,可以來玩「玩世界」的遊戲。用孩子的照片做成一個棒偶放在地圖上、旅遊書的照片上,或和世界各國兒童的照片放在一起,從觀察比較中可以理解自己和他國孩子的差異。她會發現所有的小孩都要吃喝拉撒睡,但是膚色、髮型、衣服、居住屋舍和飲食內容上會有不同,甚至能從文化特色、服飾、知名建築物、世界遺產上來辨別國家。幼兒階段的孩子還無法掌握真實和虛擬,她的照片在圖片上放久了,會誤以為自己曾經去過該地,和那些小孩交朋友,所以要告訴她,我們是「假裝去環遊世界」。
從小透過遊戲體驗,培養世界觀
小時候看《老殘遊記》、《徐霞客遊記》、《環遊世界八十天》、《鏡花緣》、《大小人國遊記》等小說,對台灣以外的世界很感興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成了座右銘,想去看看、聞聞、聽聽、嚐嚐沒有過的經驗,走進各種小說內文,成了積極的嚮往。台灣很小,世界很大,年齡小的孩子經常遺忘自己的曾經,但他們腦部的發展飛快,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事務才會歷久彌新。
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教他,認識並包容他人的文化是確保我們自己文化延續的方式。同中顯異,異中求同,這個大千世界需要大家學習平等無歧視的互動。外星人看地球只有一種人,叫「地球人」,我們稱台灣以外的人,叫「外國人」,麥當勞統一了全世界的口味,bye-bye的動作全人類都懂。為了建立世界觀,開拓孩子的視野,先陪伴孩子一起跳上地圖,走進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