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幼兒都有害怕的時候,爸爸媽媽該怎麼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呢?
文/林惠雅 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恐懼、害怕是我們所具有的情緒之一,大人如此,幼兒更是如此;只不過,大人和幼兒害怕的對象或內容有所不同而已。
許多父母可能曾經面對類似下列幼兒害怕的經驗:傑傑一看到年紀較大、臉上很多皺紋的老人,就怕得躲到媽媽的懷裡,緊緊地抱住媽媽;純純絕不敢自己走到沒開燈的房間,她怕黑;平平晚上睡覺驚醒,拒絕一個人睡,堅持看到妖怪躲在他床底下;文文家樓上正在整修房子,樓上傳來一陣陣「碰、碰」的聲音,文文聽到這聲音就嚇得哇哇大哭……
幼兒害怕的事物
幼兒究竟害怕什麼呢?根據Gesell的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幼兒所懼怕的事物,常會有所不同:
一歲:突然的巨響、陌生的人事物、和母親分離。
二歲:主要是來自聽覺的刺激,如車聲、雷聲、動物叫聲。
三歲:視覺恐懼的事物增多,如怕黑、怕動物等。
四歲:除視覺的懼怕之外,聽覺的懼怕增加。
五歲:懼怕的程度減低,但比較害怕具體且現實的事物,如受傷、跌倒、怕黑。
六歲:接近六歲或六歲以後,幼兒害怕的情緒又會增加,怕聲音、怕黑、怕獨處;又由於想像力變得更豐富,開始有怕鬼怪的傾向。
除了瞭解幼兒害怕的對象和內容之外,接下來,我們應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害怕?針對這個問題,有好幾個理論提出了解釋。
有一種說法指出,個人的遺傳或成熟程度,決定了我們懼怕的情緒。有學者發現,同卵雙胞胎開始害怕陌生人的時間,相當接近;也有研究發現,即使在不同社會中,嬰兒對於和主要照顧者分離的害怕情緒,都是在約15個月大時達到高峰。這些證據支持懼怕和天生遺傳、成熟度有關。
不過,另一種說法卻強調懼怕主要是透過學習而來的,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便是這種論點的最佳說明。也就是說,如果某些事物在過去曾經帶給我們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我們可能對這些事物產生害怕的感覺。例如幼兒因好奇摸到了很燙的爐子而感到痛,那麼幼兒以後就會怕爐子。
當然,除了從自己本身的經驗學習以外,我們還可以透過觀察別人而模仿學習到懼怕。例如怕蟑螂的爸爸或媽媽,看到蟑螂時會驚聲尖叫,那麼孩子可能也會怕蟑螂,儘管孩子本身並沒有因蟑螂而引發過不愉快的經驗。
除此之外,有學者提出,2~4歲的幼兒變得特別容易害怕,可能的原因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想像力豐富,他們無法清楚地區分假裝和現實、幻想和事實之間的差別,因此他們會對一些想像的事物害怕。
當然除了想像的事物之外,幼兒的懼怕也可能由內在的焦慮所引起,如某些電視節目或電影所帶來的可怕印象也會讓孩子害怕。
協助幼兒克服恐懼
懼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壓力,雖然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會消失,但此時此刻,父母怎麼協助幼兒克服害怕呢?綜合一些學者的建議如下:
1.試著把幼兒害怕的事物,和其他事物所引發的愉快經驗相聯結,藉此來降低孩子害怕的程度。例如在一個減低幼兒懼怕有毛物體(有毛的動物、毛大衣)的研究中,當幼兒在房間吃飯時(即愉快經驗),研究者把關著有毛動物的籠子放在房間的一處角落,而後每天在孩子吃飯時,逐漸地把籠子移近幼兒,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幼兒便不再害怕有毛的動物了。
2.藉由觀察模仿來降低孩子的懼怕。如前所述,孩子會透過觀察模仿而學到害怕,同樣地,孩子也可以藉由觀察模仿而減低害怕。例如怕貓的幼兒,讓他和一群不怕貓的同伴一起玩,漸漸地他會模仿不怕貓的幼兒去摸摸貓、抱抱貓,透過這樣的經驗,怕貓的幼兒就可以擺脫對貓的恐懼了。
3.當幼兒對某些事物害怕時,父母可以帶他去接觸、觀察,並解釋原因,以此消除幼兒害怕的情緒。
4.父母可以利用說故事的方法,把幼兒害怕的事物編成故事,從故事內容加以說明該事物並不可怕;也可以和幼兒討論遭遇該事物時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自己,藉此減低孩子的害怕。
用耐心來減輕孩子的懼怕
懼怕對幼兒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不愉快的狀態。父母宜體認,一味地指責或嚴厲地強迫孩子去接觸,並不能消除他的害怕,須耐心地利用各種方式來減低孩子的懼怕。畢竟,我們大人有時也會害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