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鈴 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幼兒教育博士
「為什麼火車會走?」「為什麼小鳥會飛?」
一連串的為什麼,代表著孩子對週遭環境日漸增加的好奇、興趣,及求知的欲望。
孩子的求知欲及探索,早在嬰兒期可見端倪,嬰幼兒時期,因為語言發展的限制,寶寶無法用語言來詢問和探索週遭的事物,大部份的探索,是透過肢體性的接觸或感官的學習,例如:用手摸、用嘴咬、跑、爬等肢體感官探索。
等到語言慢慢發展成熟,一些無法透過肢體及感官發現的答案,慢慢轉化成一連串的問題。問問題成了孩子知識探索的一個重要方法。家裏有三或四歲孩子的人,似乎都經歷過被一連串「為什麼?」轟炸的時期。
動機──成人小孩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成人問「為什麼?」,大部份是為了滿足某種好奇心,或為了解決某些特定問題;也就是說,成人所提出的「為什麼?」常常是有一定目的。例如,學者或科學家在提出「為什麼?」的背後,通常伴隨著很強的動機,他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及精力,去想辦法解決「為什麼?」。
然而,孩子口中的「為什麼?」卻不完全是那麼一回事。孩子剛開始問「為什麼?」時,通常是亂無章法,甚至沒有什麼特定目的,他可能會問你:「為什麼要上學?」等你好不容易想出一個答案時,他的問題又變成:「為什麼有太陽?」「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等一些完全無關的問題。
這是因為,孩子會很快地根據某個情境,產生好奇心,但又很快地失去那份好奇心所致。孩子也許有一些動機去尋求解答,但大部份的時候,他們純粹只是問問而已,並不在乎你提供什麼樣的答案,也不在意他們的問題是不是被解答了。
優勢──激發知識探索的能力
雖然如此,俄羅斯教育學者Zuckerman & Chudinova指出,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以及問「為什麼?」的動力,如果經過適當地引導,往往可以成為日後有系統的詢問,以及知識探索等重要能力的發展基礎。
適當地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及發問能力,還能加強孩子對問題及週遭環境的敏感度,在孩子構思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智能、解決問題能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以及創造力,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正是非常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
方法──適當地引導出好奇心
●雙心二勵:耐心、耐心、鼓勵、鼓勵
危機: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許多父母及師長不是回答「不知道」,就是直接給予答案;有些心急的成人,還經常直接斥喝孩子:「問那麼多幹什麼!」這幾種處理方式,都容易錯失將孩子的問題,發展成有系統知識探索及詢問的好時機,也會讓較內向的孩子,再也提不起勁問問題了;若加上歲月的增長,孩子越來越在意自己所提問題的適當性。漸漸地,如果成人再不鼓勵孩子提問題,孩子問「為什麼?」的動力,不久就會消耗殆盡了。
歐美國家裡,鼓勵孩子提問題,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每當老師問「有沒有問題?」時,孩子總是爭相舉手發言。有的孩子也經常在老師點名後,才開始想問題。不管如何,孩子問問題,永遠都是被歡迎和鼓勵的,也因為沒有太多壓力,孩子發問的動力總是源源不絕。
反觀國內的文化及教育環境,只要孩子問太多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問題),往往給人一種故意搗蛋的感覺;因此,在師長及同儕的壓力下,孩子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少。
解套:學校裡,老師一個人要照顧太多孩子,只能用零碎的時間,專注在某些孩子的問題上。但在家裏,親子互動的時間無所不在,父母應給孩子最大的空間,去問任何他想知道的問題,哪怕孩子只是故意調皮;聰明的父母,更應該善用孩子的每一個小問題,問問孩子「然後呢?」、「你認為如何?」、「那應該可以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導引成孩子知識探索的動力。畢竟,跟孩子問答過程的每一次,都會是一種求知欲的契機,日積月累下來,成果是非常可觀的。
本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解讀小小孩的「為什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