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忙著開發孩子的大腦嗎?

腦力開發的各式課程歷久不衰,讓許多父母趨之若鶩。然而大腦真的需要開發嗎?幫助大腦開發最好的做法是什麼?

文/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補習補不出好腦袋
在台灣的各種補習班中,以腦力開發的補習班最能打動父母的心,因為大腦是智慧的根本,腦不行,還談什麼前途呢?這種推論看似有理,其實細想就知道不對,因為父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題,就是你的孩子並沒有「腦不行」,他的腦如果很正常,大自然本來就會幫他開發,不需要人為的揠苗助長。一個正常的腦生活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中,本來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不需要特別去補習加強。

很多「發展」也加強不來,像「成熟」(maturation)就是一個例子,先前的練習固然可以提早某個行為的出現,但練習並沒有很多的幫助,時間到了,孩子成熟了,行為自然水到渠成的出現。


發展有一定的進程
有一個實驗是11個月大時先訓練雙胞胎的哥哥走路,然後記錄兄弟兩人可以獨立行走的時間,結果有經過訓練的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一些開步走,但是等到弟弟13個月時,他也學會了走,而且走得跟哥哥一樣好,因此,這些後天的訓練好像有些幫助,其實是不必要的,時間到了自然會做。

人的智慧也是一樣,有人早開竅,有人晚,但是最後成果都一樣,父母其實不必很心急。我們不是聽過一句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人的成就是看他一輩子的表現,不是在一時。

大腦是左右同步發展的
台灣父母容易上當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對腦的正確知識不夠,不能分辨虛實,其實大腦並沒有右腦先發展這回事,幼兒的腦是同步在發展的,並沒有右腦先啟動再帶動左腦的任何証據;就算孩子幼時腦有損傷,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的大,通常正常那邊的腦會把受傷的功能接收過來處理,即便是成年後才受傷,復健仍有相當的成效。

英國有一位小兒科醫生,追蹤了500名水腦症的兒童智力發展直到他們30歲,他發現只要損壞是漸進式的,對智力都沒有很大的關係,這些孩子都能在社會上立足,自己養活自己,其中兩個孩子最特別,一個智商達到130,另一個畢業於經濟系。

越愛探索的孩子越聰明
腦神經發展的研究告訴我們,父母根本不需要特別開發孩子的腦力,只要給他正常的家庭環境,他的腦就可以發展得很好,而且童年時越愛探索的孩子,長大後越聰明,因為他到處跑,到處玩的經驗促使了神經的連接,而我們現在對智慧的新定義是神經聯結的密度。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3歲時被判定為外向的孩子,11歲時學業、人際各方面的表現都比內向的好。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內向的孩子是自己玩,而外向的孩子喜歡跟別人玩。對3歲的孩子來說,同年齡的玩伴是最好的玩具,遠遠超過昂貴的機器人或遙控車,因為後者的變化有限,而前者的變化無窮,無窮的變化會刺激神經的發展,增加神經之間的聯結,而現在我們知道記憶、創造力、理解力就是同步發射的神經迴路。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育兒法
了解到這些,我們就了解「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育兒方式,當你順其自然時,他很自然就會把天生的長處發揮出來了,很自然地會去做他拿手的事以避免挫折。做得好會使他更喜歡去做,這種正回饋會使他天生的長處很自然地顯現出來。有了自信,這個孩子才會有勇氣去面對未來,才會成功。自信是來自旁人對你長時間的肯定,不是每天早上對著鏡子大叫3聲「我最棒,我最強,我最好」就可以達到的。

其實大腦並沒有那麼重要,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質是其他成功的人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領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腦力開發,應該把送孩子去補習班的時間讓他去遊戲,遊戲可以培養群體生活智慧,想像力及創造力。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力。

21世紀的競爭在創造力
中國人過去「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觀念應該要改,因為背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電腦的記憶體取代了人腦的記憶功能,應該把人腦的資源釋放出來,去做更高層次的整合、創新。

二十一世紀的資源是腦力資源而不是自然資源,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在創造力而不在記憶力,如果真的不要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請鬆開你的手,讓你的孩子盡情地去遨翔。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