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右手一樣好 

正在學步期的仔仔,常常隨手將身邊的物品放入口中。有一次,媽媽發現仔仔經常使用左手玩玩具,右手拿到的物品,常常得交給左手。有時將玩具放在仔仔的右邊,他也會側過身用左手去拿。媽媽不禁納悶:難道仔仔是左撇子嗎?需不需要矯正呢?

文/陳鳳卿  智寶園幼兒園創辦人

左腦右腦分工合作
從人類大腦的結構來看,可粗略區分為各司其職的左半腦和右半腦。左側大腦半球主宰語言、聽知覺能力、形狀視知覺(例如字形、數目)的辨別,以及右側肢體的精細動作技巧;至於右側大腦半球則主要支配垂直感、深度感、空間位置及三度空間等視知覺的能力、音調、旋律等韻律感,以及左側肢體的精細動作協調。雖然左、右兩半腦各有分工的情形,但是在整個更精細的協調上,仍會有主導性的優勢邊出現,統籌指揮大腦系統的精密運作。

1歲前的幼兒,左右大腦半球功能還沒有清楚劃分,兩手無法明確分工,會有雙手同時做一件事的情形。例如,常見嬰兒用兩手握住餅乾送進口中。所以這個時候並沒有固定使用左手或右手的特性產生。1歲之後的嬰兒,逐漸出現使用固定手的情形。

通常孩子到了3、4歲,身體左右側的分化情形更明顯了,此時逐步表現出雙手協調、互相協助的狀況。到了5歲後,我們幾乎可以看到幼兒對於需使用手部運作的事物,都會主動以慣用手操弄,也就是大腦功能較優勢的一邊,所以又稱優勢手的建立,也明顯表現出優勢手的特性。

慣用手由遺傳而來
我們不僅可從內在大腦構造與功能看到神經系統對慣用手的影響,追溯家族史也看得到遺傳與慣用手的相關性。大部分慣用左手的幼兒,都可以從親屬中找出相同屬性的個案。若沒有出現在直系或旁系親屬裡,必發生在隔代遺傳中,所以這些關連性都是有跡可循,並非「人定勝天」的結果。

這一切若順其自然,孩子便照著與生俱來的大腦特質,表現出慣用手。但是因為父母常礙於社會規範,總希望孩子能使用右手,所以一旦發現幼兒使用左手,就極力想要改變這個事實。若在1、2歲以前,照顧者可以刻意將物品放到孩子的右手或右側,盡量製造嬰兒使用身體右半側的機會,但是不要強迫,才不會造成幼兒動輒得咎的畏縮個性。

特別要注意的是,孩子已經到了的4、5歲的年紀,強力介入糾正使用左、右手的習慣,等於強迫幼兒使用自己較弱勢(不慣用)的手去學習。這好比將長跑選手放在百米賽中,或讓短跑健將參加馬拉松比賽一樣的不適任。兩項都是跑步比賽,卻不能讓他們適得其所、發揮所長,雖然稱不上阻礙發展,但長久讓孩子處在挫折與無助感中,也容易造成孩子說話結巴、尿床、神經緊張、情緒不安、睡不安穩、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退步等問題。相信我們並不樂意看見這些有形、無形的傷害。

別強迫孩子左右開弓
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來,父母理解幼兒慣用左手的原因後,逐漸接納這個行為,不再像十幾年前用打罵的方式強迫孩子改用右手。不過很多父母仍會期望幼兒雙手並用、左右開弓,「用右手寫字、左手做事」,常是慣用左手兒的父母,有志一同的要求。

我在長期與幼兒接觸的經驗中體會到,讓幼兒使用非慣用手練習寫字,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不到一會兒功夫,孩子便很自然地換回慣用手。如此一來,期望下的要求,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親子衝突,真是得不償失。

如果教育的內涵在追求適情適性、尊重個別差異、順應幼兒自然的發展,我們就應該摒棄舊有的價值觀,接納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與能力,從協助與引導的角度,許幼兒一個光明的未來。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